摘要
本文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综合理论分析与案例实证,探讨人工智能、机器人、可再生能源与无产阶级政府领导(公有制)四要素协同作用对共产主义社会的促进作用。通过构建涵盖生产力、分配公平性及社会关系变革的判定标准体系,论证新要素组合在加速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中的核心作用,并结合中国实践提出系统性政策建议。研究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提供了跨学科视角的创新性参考。
关键词:共产主义社会;新要素组合;社会生产力;按需分配
一、引言
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崇高理想,其实现一直是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具有现实可能性。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和社会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机器人、可再生能源和无产阶级政府领导(公有制)的组合,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加速到来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旨在深入分析这一组合如何促进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本文后续章节将依次解析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特征,构建其判定标准,剖析新要素组合的作用机制,并结合技术应用案例与挑战分析,最终提出实践路径与展望。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概念与特征
(一)共产主义社会的概念
共产主义社会是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广大共识范围,人们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极大提高的基础上,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劳动者有序自由联合的社会经济形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来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意味着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的发展不再受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束缚,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发展。这种自由发展并非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与社会整体的发展紧密相连,“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体现了个人与社会高度和谐统一的关系。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
1.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是人的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统一的发展,[1]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充分体现。[2]
2.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全体社会成员展现出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是成为了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者普遍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广泛的专业技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3]社会成员高度自律自觉[4],他们不再需要社会力量来管理,到那时他们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人,[5]他们是一个自由的人。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6]人们的思想已经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界限,人人都习惯遵守公共生活规则,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人们习惯于履行社会义务而不需要特殊的强制机构,不拿报酬地为公共利益工作成为普遍现象,[7]人人具有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推己及人、爱人如己成为人们相互交往的自觉遵循,[8]每个人都以忠诚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服务和贡献为荣,以自私和贪婪为耻。[2]
3.生产力高度发展与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已经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数量庞大,二是指社会本身具备极大的物质生产能力。共产主义社会既是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的社会,还是一个理性尊崇自然、敬畏自然,[9]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及人的身心关系之间高度和谐的社会。[2]社会根据每个社会成员的实际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消除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按劳分配存在的某些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3]从而实现分配的真正平等。社会本身具备极大的物质生产能力是指,社会的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产生与社会本身的物质生产能力的系数比相当小,社会需求系数是指全社会各个不同地方的一系列需求数据,生产能力系数是指全社会各行各业生产单位的一系列生产能力数据,系数比相当小是指需求产生的数据比生产能力的数据要小得多要少得多或相差不大。社会成员仅需投入少量劳动即可创造充足的物质财富,从而实现劳动解放。[1]
4.共同的劳动环境:在共产主义社会,一切自然的公共资源是全社会共同所有,人们以合乎自然规律、对美的追求的方式利用和改造自然,[8]人本身不能通过资本来奴役支配大众从事劳动生产。共同的劳动环境是指整个社会的劳动,不受着资本关系的发生才发生,人是自觉自愿的从事展现自身生命价值的劳动,且从事这种劳动的结果又为后来从事这种劳动提供条件。[10]
5.男女平等的家庭关系:两性关系成为纯粹私事,家庭关系自由产生,婚姻自主。[2]在性别平等基础上实现人的类本质和谐统一,家庭是社会生产单位,为社会提供生产生活服务。
6.简单的生产关系:在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其产权落实到个人头上的即人人有份、人人有责的联合起来的个人之所有制,即社会所有制。 是以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为基础的社会所有制。劳动者使用公共的生产资料,协作劳动。且由于是公共的生产资料并可以有计划利用,因而,使得许多个人劳动力能够当做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不存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11]
7.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劳动者本身既是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者。[3]
8.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社会成员将尽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劳动和工作,社会将根据每个社会成员的实际生活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消除了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按劳分配”存在着的某些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3]
9.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消灭,社会关系高度和谐: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也将消除。[3]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将变得非常和谐。人们摆脱了利益纷争和社会矛盾的束缚,能够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共同为实现人类的共同目标和价值而努力。
10.国家消亡:在共产主义社会里,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那时,管理社会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失去其阶级性质。[3]
三、加速共产主义社会到来的判定标准
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判定标准,是衡量新要素组合对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影响程度的关键所在。除了考察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的显现程度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判断: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量化指标,如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幅度、物质财富增长速度;社会公平程度的量化评估,包括收入分配差距、资源分配均衡度;社会成员精神文化素质提升的可衡量指标,如教育普及程度、道德行为规范程度等。通过多维度、量化的标准体系,更准确地判断新要素组合是否加速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
四、新要素组合推动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作用机制
(一)理论层面分析
人工智能作为智能技术核心,如同人类智慧大脑,为生产活动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其智能化程度的提升使其功能接近人类思维,能够进行复杂的数据分析、决策制定和创新设计。机器人作为硬件实体,类似人类身体,凭借先进的传感器和关节技术,动作灵活、感知能力强,可高效执行各种生产任务。可再生能源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提供可持续动力,确保生产活动持续进行。以上三个要素的结合,可以使社会的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当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足够丰富时,无产阶级政府领导(公有制)在这一组合中起统领协调作用,通过领导和分配社会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科学高效的统筹管理,保障社会公平,如图1所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技术进步是推动社会形态演进的核心动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实质上是“劳动资料革命”的延续,其与可再生能源的结合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生产力的能源桎梏,而无产阶级政府的统筹作用则确保了技术红利的社会化分配,符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二)实践层面分析
通过整合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可构建“无限动力人工智能机器人”(本文提出的“无限动力人工智能机器人”,指以可再生能源提供的源源不断电力作为动力并搭载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系统。该系统以可再生能源为持续动力,搭载人工智能决策模块,显著提升单位生产力。一个“无限动力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同于一份生产力,大批的“无限动力人工智能机器人”,就等同于大批的生产力,因此其在各行业的应用将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农业领域中的水稻为例,从耙田、播种、插秧到喷农药、收割、烘干等环节实现自动化,将农民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届时,农民仅需参与有限的管理决策,就能保障甚至提高水稻产量。在林业、牧业、渔业以及衣、食、住、行、医疗等行业,“无限动力人工智能机器人” 的应用将使这些行业实现绝大部分自动化甚至完全自动化,解放人力。人们不必从事高强度、长时间的劳动,但却能推动社会物质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令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条件下,无产阶级政府可通过立法与政策调控,推动生产资料与劳动成果的社会化分配。例如,在农业领域与智能制造领域,建立全民共享的公共资源池,确保基础生活资料按需分配,从而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提供制度保障。在丰富的物质基础上,国民将拥有更多自由时间,可追求个人兴趣和梦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届时也将间接促进全民精神境界的提高。同时,人们的工作不再受生计束缚,能够从事探索宇宙、创作艺术等更具创造性和价值的活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加速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
此外,这一组合还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其他特征产生积极影响。在共同的劳动环境方面,“无限动力人工智能机器人” 的应用改变了劳动方式,减少了资本对劳动的支配,人们能够更自由地参与劳动,实现劳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简单的生产关系方面,机器人的协作劳动进一步强化了公有制下劳动者的联合,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在男女平等的家庭关系方面,物质财富的丰富和劳动负担的减轻,使家庭成员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关注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促进男女平等。
五、新要素组合中各要素的不可或缺性
(一)人工智能的关键作用
人工智能赋予机器人智能决策和复杂任务处理能力。若缺少人工智能,“无限动力人工智能机器人” 将变为 “无限动力机器人”,只能从事简单机械运动和操作。在制造业中,无法完成精密零部件的生产和组装,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生产效率降低,这不仅限制了该行业的发展,还会影响上下游产业的协同运作,阻碍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从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角度来看,这将限制生产力的发展,使物质财富难以实现极大丰富,阻碍按需分配原则的实施,延缓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
(二)机器人的重要地位
机器人是将人工智能的设想转化为实际生产成果的硬件载体。缺少机器人,“无限动力人工智能机器人”将变成“无限动力人工智能”,其想法的实施仍依赖人力。在当前人口出生率下降、劳动人口减少的情况下,社会生产力不仅难以显著上升,反而可能下降,物质财富增长受限,人们无法从农、林、牧、渔、医疗等各行各业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进程将受到阻碍。
(三)可再生能源的支撑作用
可再生能源为“无限动力人工智能机器人” 提供可持续的动力来源。若缺少可再生能源,“无限动力人工智能机器人”将变为“有限动力人工智能机器人”。虽然短期内可使用化石能源替代,但化石能源存量有限,无法解决动力可持续性问题。随着“有限动力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普及,能源消耗大幅增加,将导致能源短缺,难以实现全体国民长期免费享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影响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建设。
(四)无产阶级政府领导(公有制)的保障作用
无产阶级政府领导(公有制)确保物质财富公平分配。若缺乏无产阶级政府领导(公有制)的制度保障,即便‘无限动力人工智能机器人’推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仍可能因资本逐利性或技术资源垄断而集中于少数群体。在各行各业“降本增效”的大环境下,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提高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引入生产力更高的无限动力人工智能机器人,将使大量员工面临失业风险,社会财富两极分化加剧,职场竞争激烈,在校学生内卷严重,社会矛盾激化,与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
这四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人工智能为机器人提供智能,机器人将人工智能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可再生能源为二者提供动力支持,无产阶级政府领导(公有制)保障公平分配和社会协调发展。只有四个要素协同作用,才能充分发挥新要素组合对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六、部分领域应用落地的案例
水稻种植方面,2025年3月在广东佛山高明区一片稻田里,农户借助无人驾驶水稻插秧机进行插秧,一天一人能完成30至40亩的插秧作业。[12]过去纯靠人力插秧,一天一人大概完成1亩,两者比较,农户借助无人驾驶水稻插秧机进行插秧,其工作效率估计至少提升了30倍。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结合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潜力,为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提供了有力支撑。
养殖业方面,浙江欣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每日均有1000万余尾虾苗销往中国各地,该公司生产经理蔡光锐称,其公司用上AI点苗机后,只需10秒钟就能数完3000余尾虾苗,精准率接近100%。[13]这样的工作效率,与单个人工进行清点来对比,工作效率提高了几十倍,由此也说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结合,能大大降低人力成本,令工作效率得到成倍、成几十倍的提升。
在工业方面,北京市属国企京城机电旗下配天机器人即首个工业具身焊接智能体——绎焊机器人系统,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焊工”机器人实现低成本的丝滑换产。配天机器人首席技术官郭涛称,传统人工焊接可做到“万物皆可焊”,但焊接质量难以控制。工业机器人焊接可进行单品的大规模生产,焊接质量也很高,但一旦需要生产新产品,每台机器人换产调整的工作量巨大,成本高昂。而具身智能体可让机器人适用于各种尺寸的工件焊接,提高焊接质量的同时,提高部署机器人的效率,他举例来说,焊接一件小型工件需要3分钟,而机器人本身需要提前准备的时间不到1分钟。这种几乎“0”人工时的前期准备,相当于实现“丝滑”换产,从而提高机器人的焊接效率。[14]由此可见,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机器人如同插上了一双翅膀,其功能更加强大,为企业增添新动能,并大大提升企业的生产力。
在统筹协调方面,2022年,中国启动“东数西算”国家工程,通过西部可再生能源支撑东部算力需求,实现能源与算力资源的跨区域协同。这一实践为四要素的全国性整合提供了范本,凸显无产阶级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作用。
七、挑战与对策
(一)技术瓶颈
1.先进芯片短缺:近些年,美国常以“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为由,加大对中国高科技行业的无理打压,联合盟友严格限制先进的芯片对中国出口,并限制中国学生赴美攻读特定的理工科课程,使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没有较先进的芯片,国内企业训练人工智能大模型时的效率会受到较大影响,此外也加高了普通企业进入人工智能大模型赛道的门槛,这不利于人工智能行业的快速发展。
2.电池和充电问题:由于电池能量密度难以满足机器人长时间、高负荷工作需求,导致机器人的续航能力不足,此外,快速充电技术还不够成熟,充电时间长,影响机器人的使用效率,而无线充电技术在功率传输效率和传输距离上也存在问题,这些无疑会给机器人的普及应用带来挑战。
3.储能技术和智能电网发展滞后: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一定的波动性特征,如风电、水电和太阳能,故而需要配套相应的储能设备,但目前储能技术的发展相对滞后,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接入需求等问题制约了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伦理风险
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引进大批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他们凭着技术上的优势进行商业垄断,然后不顾员工任何感受,大幅裁撤员工,导致大批员工失去工作、失去生活来源,造成群体性焦虑,引发社会的不安情绪,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社会接受度
当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可再生能源深度融合在一起不断发展时,它们将能胜任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由于它们具有总体性价比更高的特点,能给企业或行业降本增效,提高利润,因而最终许多企业或行业也会引进它们、慢慢接受它们。另一方面,这就意味着企业里或行业内将有一部分职员会遭到辞退,由于这些职员需要承担转岗的压力,需要重新学习新技能,再进入新的岗位,因此他们可能会较为反对和抗拒。
(四)建议
政府应充分认识新要素组合的重要性,加强对人工智能、机器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引导和管理。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法规,加大对芯片、电池、储能社备等相关技术研发的投入,培养专业人才,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具体如下:第一,设立国家级芯片研发专项基金,推动产学研协同攻关,突破7nm以下制程技术;第二,完善电池技术路线图,优先发展固态电池与氢燃料电池;第三,通过“智能电网+分布式储能”模式,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推动各要素之间的融合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生产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同时,要注意设法化解伦理风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例如在技术替代劳动力的过渡阶段,可试点“全民基本收入”制度,通过公有制经济收益反哺全体公民,缓解失业冲击并提升社会接受度。这样使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更加切实可行。
八、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展望
(一)中国可能率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中物质财富的丰富
目前世界上共有五个社会主义国家,它们分别是中国、越南、古巴、朝鲜和老挝。在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中,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在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均位列第一,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排名和机器人发展排名上,中国也都位列于越南、古巴、朝鲜和老挝的前面,据《2023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显示,美中两强引领总体格局,2023年美国以74.71的总分排名第一,中国总分为52.69分,排名第二,而越南、古巴、朝鲜和老挝均排在中国之后,当前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有DeepSeek、Manus、豆包、Kimi、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纳米AI等产品,而在机器人方面,中国也已出现优必选Walker S1、宇树Unitree G1、天工机器人、夸父、小米CyberOne等产品,因此综合以上数据来看,中国具备率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物质财富丰富的潜力。
(二)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丰富的国际影响
若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丰富,将可以通过对特定行业公有制改革实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全民共享,为全体国民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这将在国际上产生示范效应,吸引其他国家的关注和学习。届时,各国可能会加强与中国的交流合作,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此外,部分国家可能会反思本国的发展道路,通过改革或革命的方式向社会主义转型,推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促进人类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实现无剥削、无战争、命运与共的美好愿景。
九、结论
人工智能、机器人、可再生能源和无产阶级政府领导(公有制)的组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通过构建科学的判定标准,深入分析其作用机制和各要素的不可或缺性,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更清晰的路径。政府应积极引导和管理这一组合的发展,充分发挥其优势。中国在这一进程中具有巨大潜力,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丰富,将对世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持续关注这一领域的动态,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佚名.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社会》[OL]. 手机网易网, 2009-10-19 [2020-07-03].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583684/533aYdO6cr3_z3kATKeDzKrzZyfGYtSq6LKFUbtzzqIPmGapB93iFNlks5k88fooEQ_e_5lwdN8Wmu3lDzZFjoEUeY81QrcrngiZJS2ajeO6.
[2] 袁银传,潘冬晓. 《共产主义是历史必然性、理想崇高性与现实操作性的有机统一》[OL]. 人民网,2018-05-10 [2018-08-20].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583684/533aYdO6cr3_z3kATPaDmP6hMCiRYIir7OCGVeNzzqIP0XOpXIbgVZorrsc68edrEUXIv5UsY9hamLnlCEtE5ugQdOw1XeYmnXP8Ui7AwLfh-dE2nc8c59cf.
[3] 佚名. 《党的最终目标?》[OL].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2-10-19 [2019-07-15].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583684/533aYdO6cr3_z3kATPOKna6iM3mXP9mru7PSV7ZzzqIP0XOpTI_rXYI74dlx7vJoBAfO_pttbZgWmKekFUlF7_UPcO00S6pxnnL2UDPL1L_v_Ng3nNhFvdIHBfEY0bOu60m_i33dheWI436gxTPI.
[4] 彭小毛. 《央广时评:《共产党宣言》告诉我们,共产主义是干出来的》[OL]. 央广网,2018-02-28 [2018-10-02].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583684/533aYdO6cr3_z3kATP2Ly634YyqSMNr4veCGV7dzzqIP0XOpRovyScYx7sVx_fkoGgrfuY5nL9Uam-WvVA9a7PcRee03QL092XT_UjvCy7zukNwzntBApIhEULNU37Ws6g.
[5]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要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OL]. 中国军网,2018-06-04 [2018-12-29].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583684/533aYdO6cr3_z3kATPbfxK7yZy3FY9ipv7KCW7BzzqIP0XOpX5nyFNBjrtQxse9yERPC_8oyMY5Yxr7lCk9avahONbhrBtoqnXP9VTDG1-aiog.
[6] 李靖之. 《人民要论:共产主义理想的科学性》[OL]. 人民日报,2016-04-06 [2019-08-06].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583684/533aYdO6cr3_z3kATKWMmqnyMHnHMYiou-bXVeBzzqIP0XOpTI_rXYI74dlx7vJoBAfO_pttbZgWmKekC1RH7vYWbu0xQrM9znf-VDPLy6Pk99s0ntNGoZQbHPBLiKez6RnxkXrUjuyA62ig1zXKsw.
[7] 刘志明. 《刘志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探讨——理论特征、社会理想、政治立场和理论品质的视角》[OL].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14-07-24 [2022-06-11].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583684/533aYdO6cr3_z3kATKWCzfv2YXrGNdiq7LeGAbFzzqIP0XOpRZf8FIsz88Rx_fkoGQDYqoFoYs8Z2br6C09F6ehUc-00RrUln3KQUjrFybjk_8dywpUZ_w.
[8] 田培炎.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篇章》[OL].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1-08-03 [2022-04-30].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583684/533aYdO6cr3_z3kATKbayviiMi7MNd2l6rSFA7FzzqIP0XOpXIbgVZorrsc68edrEUXIv5UsY9hamLnlCEtH7-gQee02XeYmnXP8Ui7By7_h9ts3k88c59cf.
[9] 马红梅.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OL]. 宁夏宣讲网,2018-06-21 [2019-07-12].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583684/533aYdO6cr3_z3kATPLdmP2mNnqXZdmvueXaU7VzzqIP0XOpRpbvSZx87s8x--B0WgXOpNd6asEZmvquVx8Y8fUQcOU1RKpmn3b-WzPEy7qJ-9wzn9BGp5QbHPBLiKez6RnxkXrUjuyA62ig1zXKsw.
[10] 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OL]. 共产党员网,2018-04-24 [2019-08-19].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583684/533aYdO6cr3_z3kATKKNyPz5NHqRNdykuebRBuZzzqIP0XOpRovyScZjsoRor7lkGkSZ4Mk6L4ZB2br-FTonio4RdO8xR7Ahm3X3VzPKzbju4Zpp3owY.
[11] 白雪秋,余志利. 《白雪秋余志利: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和未来社会公有制的构想》[OL].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2019-06-23 [2019-08-02].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583684/533aYdO6cr3_z3kATPCPmq2jZCrEYt76t7CCU-NzzqIP0XOpRZf8FIsh89lx_fkoGQDYqoFoYs8Z2br6C0JF6OhUc-00S7Ukn3WQVzrAy7_g9sdywpUZ_w.
[12] 佚名. 《“无人驾驶+AI”实现智慧春耕春播 科技赋能希望的田野好“丰”光
》[OL]. 央视网,2025-03-14 [2025-03-17]. https://news.cctv.com/2025/03/14/ARTIKdQ8kbXzaCliJ3ntathp250314.shtml.
[13] 黄彦君. 《AI机器人齐上阵 浙江“数字园丁”赋能春耕备耕》[OL]. 中国新闻网,2025-03-15 [2025-03-17]. https://www.chinanews.com.cn/cj/2025/03-15/10383528.shtml.
[14] 孙杰. 《京企“焊工”机器人系统上新,自动编程实现丝滑换产》[OL].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03-02 [2025-03-1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5470127269808034&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