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也称之为福流。
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在1960年代通过观察艺术家、棋手、攀岩者及作曲家等,观察到当这些人在从事他们的工作的时候几乎是全神贯注的投入工作,经常忘记时间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这些人参与他们的个别活动都是出于共同的乐趣,这些乐趣是来自于活动的过程,而且外在的报酬是极小或不存在的。这些活动的共通之处在于,当事人内心全部充满相容,和谐的感受。感觉,希望与想法在这是协调一致,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状况截然不同。
这种由全神贯注所产生的心流体验被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称之为福流(flow)。他将福流定义为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福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福流”隐含的意义,就是许多人形容自己表现最杰出时那份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也就是运动家所谓的“处于巅峰”、艺术家和音乐家所说的“灵思泉涌”。他们所做的事情各不相同,但他们对此体验的感受描述却大同小异。
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认为主观体验不只是人生的一个方面,它就是人生。人生的幸福感在于生命中的每一个福流片段融汇而成。
具体来说,福流的体验特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全神贯注,注意力高度集中,完全沉浸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之内,忽视了外在所有的影响;知行合一,行动和意识完美的统一,已经变成了一种自动化的,不需要意识控制的动作,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驾轻就熟,对自己的行动有一种完美的掌控感,不担心失败,不担心结果,充分体验行动的过程,感受到自己每一个动作精确的反馈;物我两忘,自我的意识暂时消失,此身不知在何处;时间飞逝,有强烈的时间扭曲感,不知不觉中,百年如一瞬间;陶醉其中,一种超越日常现实生活,发自内心的积极快乐和主动,不需要外在奖励就能体验到行动的快乐,完成之后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把这件事情本身作为目的。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发现福流的产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例如,美国青少年的福流体验大约有23%发生在看电视,34%发生在进行爱好活动时,44%在运动或者游戏时。根据受访者的报告显示,当人们从事被动,消极的休闲活动,如看电视或者放松休息时,心流体验往往最为罕见。所以福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呢?
首先是清晰的目标。当我们面对一套清晰的目标,而此目标又需要你采取适当的手段,福流的境界便很容易达到。因为这些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具备行动准则,参与者自然知道该做什么。这类活动可以让人全神贯注在明确,相容的目标上,与日常生活正好相反。
立即回馈是心流活动的另一特征。它让人知道自己究竟做的好不好,你可以在完成每一步骤之后,立刻判断自己是否有所改进。如登山者每攀登一层新的阶梯,便能看到更高处的新的风景;音乐家每演奏一小节乐章,便可听出自己所唱的音符是否与乐符相符。而当我们处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时,自然就相当于远离福流体验。
尽全力接受挑战,并达成目标,即有可能产生福流。福流体验多半来自个人能力与机会之间的平衡。加入挑战的难度过高,会让人深感挫折,接着是担心,最后产生焦虑。如果挑战过于容易,能力绰绰有余,继轻松之后,就会感到无趣。如果挑战难度低,个人能力也不足,当事人的态度会趋于淡漠。只有高难度挑战与卓越能力相互配合,个人的全心投入才能出发心流,塑造易于平常的体验和感受。
在目标明确,能够立即回馈,并且挑战与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人的注意力开始凝聚,逐渐进入心无旁骛的状态。由于心流发生时,人必须投注全副精力,一年因此得以完全协调合一,丝毫容不下无关的念头或者情绪,此刻自我意识一小时不到,但感觉却比平日强烈,时间也有所扭曲,知觉时光飞逝,瞬间已过了数小时。一旦整个人的身心都发挥了极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价值百倍,而且生活本身就会变成目的。在身心合一,专注的情况下,生命终将获得极致的发挥。
在我们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当我们想要拥有更多的福流体验时需要思考,如何让福流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一般而言,工作占去人类1/3的时间。它是一种奇怪的经验,既为人营造专注,满足的时刻,给人骄傲和归属感,却又是大多数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事。但是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的研究也发现,成人生活中的福流大多出现在工作时期,而非闲暇时刻。当人处在高挑战,高技巧的状态时,且自觉十分专心,深富创造力,相当满足之时,多半是在工作时间而非在家中。我们常常觉得工作和游戏是对立的,但其实我们的工作比我们整天所做的大部分事情更像游戏,它有明确的目标及实行规则,有反馈,给人不同程度的掌控力。但为什么人们往往一逮到机会又会希望少做点工作呢?实际上是人们的工作感受被忽略导致的对工作的偏见。下定决心让工作具有个人意义,即使是最平凡的工作也能让我们感到更幸福。
与工作相对应的休闲往往是人类最期盼的目标之一。一般人认为,休闲娱乐不需要动用任何技能,人人都能通过休闲迈向快乐的大道。但证据显示,拥有自由的时间不见得能提升生活品质,除非当事人知道如何有效运用空闲时间。但这种能力绝不是与生俱来的。当人们无目标可寻,没有朋友可以互动,注意力和动机便开始消散。为了避免这种情形,当事人会采取一些摆脱这种状态的策略,在不知不觉中寻找扫除心中焦虑的刺激事物,如,看电视,酗酒,阅读推理小说或者浪漫爱情小说,纵情声色等等。这些方法虽然能带来短暂的振奋,但事后往往只残存一丝黯然惆怅之感。
就像前面所说的,人类在面对挑战,解决问题,发现新事物之时,最能感受心流。可产生心流的活动大多具有明确目标,清楚规则和立即回馈的特征,这些都是使我们的注意力得以集中,技能得以发挥的几个外在条件。然而休闲型娱乐缺乏的也正是这些。
在这里,我们将休闲分为主动式休闲和被动式休闲。被动式休闲是指一些无需消耗太多精力,无需都够用技巧或者专注力的休闲活动,比如打开电视机看电视,阅读不花脑筋的书,光是找朋友聊天等。而主动式休闲是需要耗费一定的专注力,有一定难度或者技巧要求的活动,比如运动,深度阅读等等。主动式休闲更能带来福流体验。一项德国的大规模研究表明,书看得越多,人的心流体验越多。事实上,想要让闲暇得到最妥善的运用,就得付出工作般的专注和才智。主动式休闲有助于个人成长,但过程却不轻松。
当然,放松并不是坏事,人人都需要松懈,读一下休闲读物,坐在沙发上发呆。重点在于分量。如果把被动式的休闲活动当作填补空闲的主要或者唯一策略,必然会产生问题,一旦养成习惯,会大大降低我们的幸福感。
那么,是否只要拥有福流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幸福呢?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就像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的原话所说“对意识的掌控决定了生活的质量。” 福流体验中有一个要素是掌控感,也就是说,参与者不仅仅是沉浸其中,还能够把控全局,这里就体现出了自主专注能力的重要性。从外部条件入手而制造出的福流体验往往会忽略这个基本要素,甚至可能会对个人的成长起到反作用,造成一种虚假的、垃圾的福流。比如玩手游、看电视、逛网店,刷抖音,在这些活动中也许我们能全然忘我,得到福流体验,但往往这些活动都是低挑战的、与主要目标不相干的,之后只能陷入懊恼和后悔当中。我们需要把控好对人生大方向的目标,朝着这个目标去尽可能多的获得福流体验,才能真正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把福流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为我们更好利用自己的休闲时间,度过一个充实美好的假期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曾经有一件事经常困扰着我。每次在上学的时候我都十分渴望假期,可是当假期到来之后,我又常常在空闲当中感到无所事事。这种感觉到了假期的末尾更加明显,甚至转变为了懊恼,空虚,后悔的情绪,导致开学之后整个人都觉得很疲惫。清华大学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放假回来,你的状态怎么样,排名第一的答案是——累。正如英国作家埃尔伯特有句名言:“没有比刚刚度过假的人更需要假期的了。”休息的意义本来在于恢复疲劳、放松神经,重燃生活的热情,但现在人们休闲之后,却往往觉得很无聊很疲累。这是为什么呢?
这极有可能是因为大多数人在度假中把被动休闲当做填补空闲的主要或者唯一策略了。在假期里大多数人的活动,比如连续追剧,一觉不起,胡吃海塞,躺在沙发上无所事事等都是被动休闲。这时候虽然感觉不需要任何的技巧和精力去完成这些活动,但是却让人们产生无力,空虚,懊恼的负面情绪,从而产生疲惫的感觉。
而如果能在假期中也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做到主动休闲,我们就更有可能体验的福流,从而获得极大的放松度和满足感。米哈里研究发现:深度阅读非常容易产生高心流。所以假期休息,不妨阅读一两本一直想读而未读的书。此外,对脑力劳动者来说,最好的休息不是补觉,而是进行体育类运动,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能帮助我们获得高质量的休闲满足。同时,在人际关系方面,主动进行人际交往,和伴侣,朋友进行一次深度交流也是获得福流的一个好方法。
当我们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朝着自己人生的大目标一点一点前进时,我们专注于当前拆分出的小目标中,全然享受其中,感受到福流带来的忘我的体验与满足感。从这些福流的片段的累积中,我们朝着自己人生的大目标越来越接近,也在离着自己要的幸福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