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带孩子们到小城的“老北京火锅”店吃饭。两孩子欢欣地啃着羊蝎子。向来喜欢操心的女儿不断地往火锅里添生菜,再往我们的碗里夹熟菜。
不久,来了一大家子人在邻桌坐下。大概是两个小家庭,不知是朋友还是亲戚关系,一共六个人。两个约摸是高中生的女孩坐在一起。她们安静地吃着,很少言语,四个大人高谈阔论。店里过往的人很多,不时还有熟人过来与其中的一个男人打招呼,某总某总的叫着。猜想那人应该是个有点头面小老板吧,头大腰圆的。
慢慢的,他们的谈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从“老北京火锅”的味道不错聊起,聊到去北京旅游,不知怎么就扯上北大了。那男人大概也是因为喝了一点酒的缘故,音量越来越高,双眼迷离地看着对面的女孩,用筷子指着点着说开了:“你要是能考上北大,那我就是骑自行车去北京也不觉得辛苦,不,就是一步一步走到北京我也愿意……”旁边的人有的随声附和,有的默不作声。只见两个女孩把头埋得更低了,木木地嘬着筷子,面无表情。不知她们真的就是乖宝宝呢,还是碍于有旁人在,一直就默默地听着。我真想站起来教那女孩顶上一句:“你老是考北大考北大的,你怎么不考一个给我看看?”
身边希望靠这样直接粗暴的方式往孩子心里种植梦想的家长真的有好多。常有一些家长如今日这位,逮着机会就训导孩子一定要努力,饭桌上也不放过。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孩子怎样做也不能让自己满意,目标一点一点拔高,永无止境。甚至还有家长把自己不能实现的目标转嫁到孩子身上:“我那时就是因为没好好读书,现在才过得如此辛苦,你一定要好好干,千万不能再像我一样了。”一位自己小学都不肯念到毕业的父亲,他一直跟他儿子顽强斗争,用尽心力。最后儿子勉强考上大学,他在外面逢人便说:“我那儿子要不是我一直严厉管教,一路打过来,他哪能考上大学?”
如此狼爸虎妈式的教育我实在不敢恭维,虽然他们的心愿本是好的,虽然他们的孩子最后或许也有零星成才的。我虽不能切身体会他们子女的心境,但我若是那孩子,在面对当众训导的那一刻心里一定是极不舒服的。
说说我成长过程里的遭遇。
我的父亲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他一直都在我们兄弟姐妹成长的现场。我们都知道他小时候学习成绩特别优秀但是因为家境困难被迫辍学的故事,我们懂他心里的遗憾,更懂他的期望。他很少唠叨要我们如何努力读书,只在每年的三十晚上年夜饭的笑谈中给自己定下目标,也提醒孩子们要有奋斗的目标。平常,我们的学习遭遇困难的时候,他不责怪,反而劝慰:读书要好好读,目的是多学知识,不一定都要考到怎样的好学校,如今的社会里只要人不懒,哪会没饭吃呢?我们偷懒懈怠的时候,他会说你们自己不努力我也没办法,但只要你们愿意前进,我一定尽力想办法支持你们的。当别人家的孩子纷纷放弃读书外出挣钱时,他宁可向别人借钱向银行贷款也要支持我们兄妹四人完成学业。尤其是当我们犯错的时候,他总是在背后劝导我的母亲说每个人走的路都不可能是笔直的,也会走弯路,孩子会慢慢懂事的。没有狂风骤雨,没有疾言厉色。可是我们总是觉得温暖,觉得有无穷的力量和远方,更觉得不能辜负父亲的期望。最后,虽然我们兄妹成长的轨迹各不一样,但父亲都很满意。父亲在我们的印象里总是埋头干活,若得闲暇,他就找些旧书旧报,一边翻字典,一边艰难地阅读着。
相反的,我的母亲往往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老是对我们求全责备,极少赞扬,父亲不在家的时候我们常常挨打受骂。说实话,那时我与母亲的关系是很疏离的,她的话我越来越懒得听从,为了不讨打骂,竟还学会了巧妙的敷衍对抗。母亲的固执和暴躁让父亲也很无奈,他只好在背后劝我们对母亲忍让。一直到我长大后,我会勇敢地求着拉着母亲不要再打两个弟弟了。幸好母亲在年纪渐老后,也或许是在我们的感召下变得越来越温和从容。
我以我的经历总结出:其实,对孩子的教育未必要用那么狠的招。吃饭的时候就别提北大了吧,否则孩子会消化不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