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第十三天阅读感悟

阅读者:赵丽珍

阅读内容:名实的分离

阅读时间:2月1号

和现代社会相比,静止和缓慢是乡土社会的特点。

如果社会变动得慢,长老权力就更有势力;变得快,长老权力就随着缩小。

旧的社会方法有习惯的惰性,但如果它已不能答复人们的需要,它终必会失去人们对它的信仰。新的方法还没有产生时,必须有人去发现发明学习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

在这个新旧交替之际,便会发生“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他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权力。

这种权力不同于横暴权力,因为它并不建立在剥削的关系上;不同于同意权力,因为它并不是由社会所授权的;更不同于长老权力,因为不并不根据传统。

这种权力是时势造成的,被称作时势权力。

这种权力在初民社会中常可以看到。即所谓的“领袖”和“英雄”。比如荒原上,战争年代,或者在一个国家由落后赶紧现代化的过程中……

这种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安定社会中。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长老的权力。长老代表传统,遵守传统也就可以无违于父之教。并且传统社会变迁缓慢,如果可以慢到和世代交替的速率相等,那么真不需要“革命”了。

长老权力不容忍反对。

容忍甚至奖励、反对发生在同意权力中。因为同意权力建立在契约上。

在横暴权力中,没有反对,只有反抗。横暴权力不容忍反对,只会压制反抗。即: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压迫。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因为长老权力也不容忍反对,所以便有了“注释”。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

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发生极大分离。在长老权力下,传统形式不准反对,但只要表面上承认这种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口是心非。比如旧式家庭中生长的人都明白家长的意志怎样在表面的无违下,事实上被歪曲的。

虚伪在这种情形下不可避免而且成了必须。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际的教条和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

即表面“无违”,实质“有违”。

这种现象在一个完全固定的社会不会发生,但完全固定的社会并不存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