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一部商业片拍出十足的作者性,宁浩是少有的几位大陆导演之一。
现在市场上的绝大多数国产商业片还是停留在“乐呵乐呵得了”的阶段,但宁浩从不满足于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而是要在故事后面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思考。
《疯狂的石头》表面讲的是围绕一块翡翠的争夺故事,但如果你把翡翠对位为行将倒闭的国企的剩余价值,那么这场争夺就变成了一则极具现实性的寓言。
厂长的儿子、流氓无产者、资本势力纷纷登场,对翡翠虎视眈眈,而守卫者则是一群濒临下岗的工人,他们要守住的是翡翠,更是自己的生计和饭碗。
把这样一个“下岗潮”背景的社会结构融入进一个追逐与嬉闹的喜剧故事中,是宁浩的功力,也是《石头》之所以经典的原因。
在《疯狂的外星人》里,我欣慰于依然看到了宁浩极强的作者性。
而且手法依旧。
表面看,《外星人》就是一部闹剧,讲一个耍猴人遭遇外星人的故事,充斥着大量因错位而生的笑料。
这种错位很有意思,看着看着你还能明白错位背后究竟是什么。
是什么呢?
这部电影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创造了一个三级的人际结构。对应到影片里的角色,就是外星人、人和猴。
对于人来说,猴子是低等生物,自然沦为被欺凌和驯服的对象;而外星人是更高等的生物,拥有无上的智慧和力量,面对它人类只能听之任之。宁浩特别聪明地设计了一个道具,就是那条黑色头带。这条黑色头带就像一架阶级跃升的天梯,带上它,外星人就是神,而摘掉它,外星人就成了猴。
为什么说这个设计特别聪明呢,因为它揭示了阶级残忍的相对性——见风使舵又媚上欺下。
通俗点说,每个人在每个时刻都会面对两类人,即强于自己的人和弱于自己的人。
而人类的天性是什么呢?
就是把强于自己的人视为“外星人”,对其表示臣服和攀附,而把弱于自己的人看作“猴子”,对其诉诸于驯服和暴力。
哪怕这个人昨天很强今天变弱了,或是反过来,人类都能迅速找到最精准地应对模式。
这是宁浩第一个要黑的东西。
在影片中不止表现为耿浩、大飞把失去头带的外星人当猴耍,当外星人戴上头带后秒怂并连称“大哥!”
也体现在美国人(影片中化名为C国)自视为人类代表,以为能和外星人建交,最后不过是被看作同样的低等生物;而另一方面,白人特工对待黑人又是完全不同的态度,他逼黑人脱下衣服,而“衣服”是人和猴子的重要区别,于是这个动作就带有白人将黑人视为低等生物的表意。
还有耿浩和公园老板的关系,也发生了前后变化。前面,老板强耿浩弱,所以耿浩对老板俯首帖耳,老板对他爱答不理;到了后面,耿浩因外星人事件大火,老板成了弱势,于是两人关系也彻底反转。
这就是这一“三级人际结构”的普适性,它一语道破了人类根深蒂固的阶级观念,不止适用于物种之间,也适用于人类内部。
而外星人的到来,不过是打破了人类至上的地位,使得这一结构得以延展并获得更高维度的反证。
那么这就完了吗?当然不会。
除了黑全人类的“劣根性”之外,宁浩还试图在本片中建立一种中国本土的文化自信,当然同时也是自嘲。
这两者相伴相生,有时你甚至很难去揣度哪个更强烈。
这也是宁浩“蔫坏”的地方。甚至你可以“阴谋论”般的猜测,前者只是过审的说词,后者才是表达的真意。
不管怎样,影片都给你了,怎么想是你的事。
黑美国人的部分就不细说了,太直白了。
从宇宙自拍惹的祸,到被世界公园的照片牵着鼻子全球跑,再到和猴子建交,吞沾了屎的基因球,最后把铜锣当武器到刚果抓猴子……
宁浩非常自嗨地让高傲的美国人被中国底层民众的处世智慧玩弄于鼓掌之间。一句“活人还能让尿憋死”,就够美国人喝一壶的了。
坦白说,这是种不够高明的意淫,甚至是《战狼》的某种阴柔的变奏。
但值得肯定的是,美国人这一视角的引入有其独特的意义。意义就在于突显文化差异。
面对外星人,美国人遵循的是国际惯例,双方建交。
建交是基于独立和平等之下的友好,面对远远高出人类的外星人,怎么可能实现?
因此这只是美国人单方面的臆想,并不奏效。
而当外星人到了中国人手里,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中国人不会跟你讲什么独立、平等、友好,而是把你拉过来大家搓一顿,酒过三巡后成为一家人。
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东西,你可以叫它包容,更准确说是一种同化能力。无论是你们还是他们,到了我们的文化环境里,最后都会变成“我们”。
表现在影片里,宁浩建立了双向的同化过程,即猴子升维变人和外星人降维变人。
先说猴变人。
刚开始比较简单,耿浩驯猴,其实就是某种让猴更贴近于人的驯化,只不过那时是为了取悦人类。
到了后面,宁浩将猴演变为人的过程做了非常清晰的对位展示。
先是去毛,穿上衣服,之后从树上跑到地面,再到最终获得智慧,直立行走。每一步在影片中都有直观的画面呈现。
至此,猴成了人,还因为外星人的启蒙而成了高于人的人。
不过也没关系,因为之前所做的驯化依然有效。铜锣一敲,猴子便本能的敬礼,香蕉一举,猴子便听话的流下口水。
这是同化的力量,也在变相地阐述着:人不过是穿上衣服的猴子,而人性的弱点就是猴性。
至于外星人变人,就不得不提中国所谓的“酒桌文化”了。
背后更有着整个人情社会的积习作为土壤。
影片中,外星人第一次重获能力大发神威后,耿浩和大飞想到的和解方法,就是喝一顿大酒。
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自然的事,没有什么是喝酒不能解决的。
“我干了,你随意。”
“弟弟深一口。”
“啥也别说,都在酒里了。”
只要三杯黄酒下肚,意识变得模糊,什么阶级、地位、尊严,就可以全都抛之脑后,大家自灵魂深处赤裸相见,达成彻底的平等。
这就是酒的威力,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也可以化夙敌为挚友。
于是在影片最后,我们看到外星人从酒缸里跳出来,伴着《中国功夫》的音乐练起了武术,并且带了一堆烟酒土特产回去自己的星球。
烟、酒、铜锣、功夫、五畜奶奶、武财神……这些符号共同构成了一个抽象的中国文化,成为驯化外星人的武器。
最终,原本一触即发的星球大战并没有上演,美国人没办成的事,中国人不费一兵一卒就办成了。
外星人喝了一口酒,说了句,“建交成功!”之后转身走了。
它已经不需要获取任何地球人的基因了,因为此时的它,自己已经成了地球人。
按照大飞的话就是:“泡透了。”
是的,在中国文化的染缸里泡久了,你就成了它。
至于这究竟是一种文化自信还是自嘲,我觉得宁浩有自己的看法。不然你看那场戏,就是影片唯一一处拍得极像恐怖片的一场戏。耿浩打发走警察后回到小院里,走过幽闭的走廊,有阴风不时吹过,他在黑暗里摸索,手足无措,最终看到了被大飞泡进酒缸里的外星人。
为什么要在此处营造恐怖氛围?
难道不是在说这种不动声色取人性命的染缸文化,本身就是细思极恐的事情吗?
当然,这部电影你还可以最最简单的看待。
它不过是讲了一个传统的手艺人如何维护自己尊严的故事。
耿浩是个耍猴人,是西南猴王的传人,可惜这项传统技艺已经没落,他成天被人骂作“臭耍猴的”。
如果把影片里出现的各色人等拉一个图谱,耿浩显然处于这个图谱的最底层。
然而最后正是这个耍猴人用自己的传统技艺驯服了外星人,变相地拯救了人类。还奇迹般地完成了他对于耍猴技艺的创新想象,飞龙追猴。
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故事将极为单纯。
而单纯背后又有着一股不寻常的倔强,那是弱势在面对强势时的倔强。就像外星人问“你以为你赢得了我吗?”耿浩的回答,“不知道,但得试试。”
无论是传统面对现代,还是落后的人们面对更强的科技和智能,似乎都应该抱持这样的韧劲。
不认输,就已经赢了。
这话听起来鸡汤,有时却是身处弱势的人唯一的武器。
这个春节档的几部影片都值得一看,但在这之中,《疯狂的外星人》是我最喜欢的一部。
在其他几部电影依然停留在过于集体或过于私人的情感抒发时,宁浩的电影是唯一一部具有自我表达的电影。
它是一部喜剧,它的幽默建立在辛辣的讽刺之上。
光凭这一点,就足够绝大多数的国产喜剧片学习的了。
希望结束了疯狂三部曲之后的宁浩,可以继续疯狂,继续保持身上的那股邪劲儿。
很早之前我就想过,宁浩的电影好适合二手玫瑰的音乐,这不,《外星人》里真的就有了。
那么,请继续邪下去,勿走“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