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 是你想错了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

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但这句话多半也是听过就算,因为大部分人都没法自律。如果长期压抑某些需求,反倒会引起更大的反弹,比如戒烟这事儿就很典型。

“自控”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从佛学观点看,其实根本就没有“自我”这个概念,尤其是意识上你认为的那个“自我”。你会说,佛学不太靠谱,但有人从科学角度也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个观点。这主要得益于近现代的脑科学研究取得的进展,目前一个多数人都认可的观点就是“大脑模块说”,大脑的各个功能其实是由不同模块实现的,这些模块既是独立运作又是分庭抗礼的,他们都争着抢着要控制大脑,所以电影《头脑特工队》里的那些小人其实是形象的一个拟态,这就是为什么只要你醒着的时候,大脑里总有不止一个声音在不停来回博弈,而且他们还不受你控制,总是这些不同的情绪在轮番控制着你。这时候,如果真的要说哪一个是“自我”,其实是分不清的,目前大家广泛认可是7个模块,所以至少有几个“自我”。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根本分不清哪个是“自我”,那又何谈“自我控制”呢?

既然我们不知道控制哪个“自我”(即模块),那么这几个模块又是怎么控制我们的?这又要回到进化论了。大自然是用什么来促进各个功能的不断进化? 有人得出过这样一个理论,大自然给的是一个快乐的奖励,也就是多巴胺的分泌,当你达成一样事情,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这时你就获得了快乐,这会促使你下次继续做这件事情,不断强化这种反馈;大脑的各个模块也是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强化自己的力量。比如,你喝酒获得了这个快乐,下次你就很想喝,但长期不喝酒,偶尔一次喝酒会获得更大的快乐,这个模块的力量也就会更强;如果要强行压制这个模块,其实是迟早会要破功的,因为它的每一次运作获得的多巴胺更多,也就它的力量要比其他模块更强。

到这里你可能会说:

那既然控制不了自己,还能做什么?

佛学其实给了我们启示,在佛学众多的学派当中有一个“内观派”,这个派系其实非常具有科学精神,因为它是通过观察和反馈来进行修行的。这个修行的方法从某种程度上就可以帮忙到我们,近几年西方世界里非常流行的正念冥想就是从这个学派衍生出来的。如果我们控制不了大脑的这些模块,那么我们的意识是否可以跳出这些情绪,来观察这些情绪,让自己成为旁观者?这听起来是件很难的事情,但人人都可以尝试,当你心平气和的接受一个情绪,并且冷静地跟自己说,这只是大脑一个功能模块在作怪,我可不能受它控制,你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更不容易分心。所以管理之圣稻盛和夫经常说:不要有感性的烦恼。这句话充满了哲理,那些感性的烦恼其实不是真的“自我”,你完全可以跳出它们的控制。


图片来自网络
怎么做到不理会这些情绪?

可以尝试做正念冥想。当然,笔者只尝试过冥想,还没能做到很好的控制情绪这一步,所以只分享一下关于冥想的一些感受。尝试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刚开始通过数自己的呼吸次数来提高专注,慢慢地开始专注呼吸在身体各器官的游走。笔者最长时间只能坚持5分钟,但到这个时候,会感受到心理的平静,大脑里没有那么多噪音的感觉。

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继续翻看罗伯特·赖特的《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一书,会让你脑洞大开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17.12.15 星期五 天气晴 12月15日清晨音频 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们100天精华内容领读营...
    阳明AI阅读 387评论 0 3
  • 意志力是什么? 意志力,就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欲望的能力。提到意志力,很多人会想到需要意志力的最大考验莫过于...
    惜她阅读 3,273评论 0 23
  • 意志力:就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欲望的能力。 提高自控力的最有效途径在于,弄清自己如何失控、为何失...
    简拾阅读 4,503评论 2 21
  • 今天想谈一谈死亡,是三次近距离的接触。 第一个人是一位老爷爷,和蔼可亲,耳朵有些背,每次听不清时他都会笑。他有数个...
    藤叶阅读 296评论 0 3
  • 懂我的人 一个就够
    吾言不才阅读 9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