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号:【克哥终身成长】欢迎订阅,一起终身成长)
你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吗?
哲学家叔本华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他自己。
我觉得能够独处的人,他首先一定是自信的,因为他不需要依靠任何人,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任何的亲密关系都不需要,而是一个比例的分配问题。
独处也不仅仅是一个人呆着,玩儿玩儿手机、心猿意马,这可能也用不了多久就会开始烦闷无聊了,也始终都是空虚的,因为这些,都是对你的消耗。
我所理解的独处是
一个人有勇气,能直面他自己内心的声音,清醒的知道,他这一生或者此阶段到底该如何度过,进而来决定每天的日程,包括时间的安排以及所要做的事情。
而不是感到焦虑烦躁后,靠忙碌的日程,和无用的社交来阶段性的逃避,堵住这个声音。
但我想,越是逃避,就越是迷茫。因为问题始终都没有得到解决,它一直都在。
我们总宁愿去参加很多说不清意义的活动,却不愿意一个人独处。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也难免需要互相迁就,很难真正的做自己,每每当狂欢的人群散去之后,心中剩下的,只能是无尽的落寞和冷清。或是怅然若失,或是在外物的牵引中迷失了自己 。
乌合之众里说,当一个人进入了群体之中,他的行为表现是和独处时完全不同的,因为群体环境具有传染性,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每一个人。
只有在独处的时候,他才能活出自己,才能相对冷静、清醒地做出决策。
之前看哲学家周国平说,他独处的时候最轻松,因为他不觉得自己乏味,灵魂世界贫瘠的人,才会在独处时感到孤独。
精神世界贫乏的人,才需要用无限的物质来填。随着不断地学习,和经历的不断增加,我才发现真正的喜乐,永远都存在于你内心的精神世界之中,它不在外部的物质世界里。所以儒家讲心外无物,佛家讲相由心生。
我们害怕独处,可能是因为我们理解错了独处,以为那就是一个人的寂寞、孤单、无聊。但其实真正高质量的独处,是感受不到无聊的,反而是充盈享受在每一个当下之中。
我最近两年,每天早上都会读书2到3个小时,经常是意识到要休息一下的时候,已经过去一个多小时了。在这种心流的状态里,你是察觉不到时间在流逝的,寂寞也无处容身。
除了读书,我在独处的时候,还会写作、健身、跑步、听音乐、看电影,这些其实都是我每天的日程或是习惯,但也绝非一蹴而就的,是在两年过程中,陆陆续续的探索后,才加入了这些适合我自身的活动。
最近还加入了每天中午21分钟的冥想,在专注力和觉察力上的提升,还是比较明显的,它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能更进一步的,通过探索、旁观自己的想法和情绪,进而更加了解你自己。
独处,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在独处时,你才会更加笃定,清醒的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才能向内探索,从而活得更有深度。
此心安处是吾乡。人生来本就孑然一身,独处才是生命的常态。
我们在独处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生活的真正意义。
我是克哥。关注我,一起终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