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牛人堂请来了,逃跑的医生,用手术刀剖解人性的写作者断鹂老师。

老师在8月2日的晚上,为大家带来了关于文学的一个新概念——意象。
以及分享了他在写作生涯中的一些感悟和心得。
那么究竟什么是“意象”呢?了解它,对于写作来说有什么作用?
在分析这个概念之前,老师先剖析了两个写作者常会遇到的困惑:
一、没有时间写作
常听有些写作者抱怨没有时间写作。
遇到这个问题时,其实最先要问一问自己,究竟把写作放在什么位置?
时间是公平的,每个人都只有24小时。
生活中杂事繁忙,日常交际、照顾儿女,甚至刷手机、追电视剧等这些事情都会占据不少时间,我们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能完成。
但每天如吃饭、睡觉等必要做的事情,肯定是一天都不会落下。
如果把写作的位置放到每天必做的事情对待,就不会觉得没有时间写作了。
因此,写作与否,只是一个选择问题,而不是时间问题。
如果真的热爱写作,就要善用零碎时间,见缝插针地进行。
二、写作没有灵感,经常卡文
每位写作者应该都会经历过,坐在电脑面前半小时发呆,打不出半个字的忧伤。
老师认为这是由两种情况造成的:
1、坐在电脑前玩手机
写作需要静心,玩手机等行为会干扰写作的心思。
因此,在写作时,需要我们克服外界干扰和诱惑。
2、思绪不宁,不能静心
“虚静”状态,即写作时排除杂念、集中精神,超越知性逻辑,进入感性直觉的一种状态。
需要日常自我暂时的隐退和丧失,能用审美的状态下,以虚空的心胸,尽览万物。
以我的理解,“虚静”,与匈牙利裔美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提出的“心流”这一词相似。
即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感及充实感等正向情绪。
这种状态,对于写作者来说非常重要。
只有进入“虚静”时段,灵感光顾的次数才会增多。
如何达到“虚静”状态呢?老师认为在写作问题上,我们不仅要加强时间管理,更要加强精力管理。
所谓“精力管理”,即精神力量管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决定我们专注一件事情的时间长度。
写作是一个精神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精神能量。
日常生活中太多因素无意中消耗我们的精力,如人际关系中的负能量、家庭琐事、刷手机、追剧等行为。
每个人的精力总量是有限的,因此会常会顾此失彼。
如果我们用在写作上的精力不够,精神就无法集中,灵感这种对于写作来说非常重要,但却可遇不可求的东西,更不会光顾。
因此,加强精力管理,保证写作精力的时间至关重要。
老师提到一定的体能消耗,即运动对增加精力储备有帮助。
在身体运动时,能让大脑放空,精神得到解放,有利于增加灵感女神来临的次数。
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说过,想要保持写作的持续性,就要有足够的持久力,因为写作是一项高强度的劳动。
他在《当我在跑步时我在想什么》中写到,作为一名马拉松爱好者,在日常更是几十年如一日地每天跑步一小时,以此来保持足够的体力与精力去写作。
还有,中国作家残雪,每天也会进行半小时的慢跑。
针对这个困惑,老师提出一个小技巧,就是写作前准备好一切准备工作(电脑打开或纸笔备上等),像冥想一样闭目养神静坐半小时,很快就会出现表达欲。
无论在生活、工作或写作,精力管理占有重要位置。
想要更好地深入了解,老师还推荐了一本书。

上述剖析了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关于时间与精力的困惑。
接下来解析“意象”。
有没有想过同样是文学作品,为什么有的经历数百年也不断有读者追捧,有的刚问世就转眼被淹没于历史洪流之中,无人问津?如何能判断一部作品的好坏?
在老师为我们解答以上问题之前,他先为我们引入“意象”这一概念。
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一个美学上的定义。
所谓“意”,即创作者的创作意图。
指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意向、意欲,他想向外界表达的思想情感,包括其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一系列比较“虚”的东西。
所谓“象”,即表达“意”的手段。
创作者通过想象力、接触常见物象等来表达思想情感,但这种表达并不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所呈现的“象”应能被五官知觉或读者体验出的非现实的艺术表象。
用文学作品的原理来说就是,创作者(作家)创作出文学作品后,由接收者(读者)来感受、感悟该作品。
意象为什么重要?
由以上对“意象”概念的叙述可见,“意象”就是艺术品(包括文学作品)存在的核心,是文学作品的硬通货,是评价作品层次的高低的一个核心标准。
因此,特别对于非文学专业背景出身的写作者来说,了解意象的概念显得十分必要。
什么来决定意象层次?
写作者在其文学作品里,都会构造一个有别于现实的新世界,里面有自己的逻辑框架与脱离现实道德的评判标准。
总的来说,作者创造的文学世界(即意象中的意),以其作品为媒介(即意象中的象),被读者接收到后,读者以自身的体验、经验、感悟和认知,来还原作者构建的世界。
虽然作者与读者,都是基于同一个文学作品为蓝本来交流。
但是,由于读者本身的价值观、世界观各有不同,造成其还原的世界未必与作者创作的、想要表达的一致。
因此,作家创造意象的功底决定作品的档次,而读者的欣赏能力决定作品的鉴赏档次。
只有作者创造的意象能取得读者的共鸣,其作品才能引起轰动效应。
就是说,读者的鉴赏能力与作者的功力一定要旗鼓相当,才有可能成就一部好作品。
题外话,想取得读者的共鸣,首先要了解读者的喜好,即作者创作的作品要找到精准的读者群体。
如,金庸小说,适合喜欢武侠小说的读者;琼瑶、饶雪漫的作品,适合喜欢爱情小说的读者;《鬼吹灯》、《盗墓笔记》等一些列的小说,适合喜欢刺激阅读体验的读者。
由此可见,意象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有格局大小之分,这取决于作者的眼界、人文关怀与情感投射。
文学家们之所以推崇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名作家的作品,是因为他们所呈现的作品有更高的格局。
就是说,经典文学名著的意象世界更值得考究和品味,值得反复阅读。
如何判断文学作品意象的塑造成功与否?
前面说到,“意象”是一种美学定义,是一种专业的美学知识。
但即使没有美学基础知识的读者也能判断文学作品意象的塑造是否成功。
那就是凭自身的直觉、感悟去判断。
如果一部作品能使你读完后感到非常回味,越读到最后越舍不得读完,而且在阅读过程中感到非常投入与享受,那么这部作品的意象塑造就是成功的。
一部不成功的作品,就像一出制作粗劣的电视剧,在阅读的过程中使人出戏,甚至会出现读者因读不下去而弃读的情况出现。
了解完“意象”这一概念,可以引出下一个问题:
判断好作品的要素有那些?
一个文学作品的呈现有四个层次,从艺术品的层次判断,如下图:

第一层:物质实在层,即载体。
第二层:形式符号层,即组成一部文学作品里的一切要素。
只有以上两个层次,只是文学作品的初级阶段,要达到一部好作品是远远不够的。
第三层:意象世界层。到达这层,只能算是合格的作品。
第四层:意境超验层。达到该层,才算得上是高级的作品。
如果一部文学作品能同时具备以上四层,那么该作品就是一部档次非常高的作品。
好的文学作品,一定要构建出非现实的,能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成感性,把握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
如《红楼梦》,这部巨著虽虚构朝代、地点,但直接取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和作者的亲身体验,能反映清帝国下贵族的生活纪实。
作者以贵族家庭的兴衰为主轴,写出的这部爱情长篇小说,揭露了封建时代上层阶级的虚伪荒淫、腐朽和剥削。
意境层次是可遇不可求的,有一定的偶然性。
如苏轼《前赤壁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有点误入禅境的意味。
对于好的文学作品到底要读几遍?
经典名著不仅使读者获得较高的阅读享受,而且反复阅读还能从中取得更大收获。
老师认为,文学类与工作类书籍的阅读方法要不一样。
经典文学作品至少要读两遍。
第一遍:沉浸式阅读。
侧重于走进作者塑造的世界去感受、欣赏、体会。
此次阅读的要求是:保持阅读的完整性。
不要太过刻意地聚焦好词好句,对于局部过度剖析、关注。
不要像成语故事“买椟还珠”一样,太专注于精美的盒子,而忽略了珍贵的珍珠,这样是取舍不当的做法。
第二遍:考究式阅读。
侧重于关注语言、表现形式与值得玩味的地方,关注点在于参考整个意象的构建。
写读后感,可以从此次阅读开始。
在文学中,有个专业学术名词叫“汉语言文学”。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由语言与文学组成,如果只关注其中一点,会造成不完整的体验感想,得出不客观的结论。
如何读好的文学作品?
平常所说的,对于同一部文学作品,“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是因为每个读者都有不同的人生经验、不同的欣赏品味与角度。
他们在阅读同一份文本的时候,构建起的不同意象世界有其相似的地方,也有独特的特性。
因此,了解意象时,可以加入“异象”。
即要领悟与文本呈现不一样的东西,需要反复品味找到文字背后蕴含的深意。
如,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的句子中,“古道”、“老树”、“昏鸦”等这些只是参与意象的课题,不能只从表面上理解课题的意思。
这首散曲的意象,是作者当时在黄昏时看到这些课题时想到的天涯游子的苦楚与凄凉而产生的。
也就是说,课题与情感放在一起,才能产生意象。
阅读与写作过程中,若我们只满足于课题的堆积,这是不客观的。
在审美的过程中,我们的精神状态应是自由、奔放,最大限度地排除道德、学究等因素干扰。
断鹂老师剖析了写作者常遇到的困惑,解答了“意象”的概念。
最后,他还为大家分享写作干货。
一些心得和感悟
一、关于写故事中的对话
其实,只靠故事主人公的意识流也可成就一部作品。
但如果善用对话,能使作品别具独特性。
对话,相对于短篇小说来说特别重要。
高质量的对话可以为故事设置伏笔,推动情节的快速发展,为读者传递关键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
1、不能全篇只有对话
只用对话推动情节发展,这样做会使故事乏味,并且会产生许多没有营养的话语,造成拉长文章的篇幅,不够精简。
2、对话要贴近人物形象
这样做才能使读者在阅读时“不出戏”。
如,故事角色的农妇与大学生的对话就应该有所区别。
3、对话与人物视觉关系要密切
如主人公的第一视觉,叙述就是读白。
对于人物对话的学习,老师推荐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以及毕飞宇的《睁开眼睛睡觉》。
其中,《睁开眼睛睡觉》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经历了九年牢狱生涯的人。
因此,其在该小说中的对话比较粗糙,这就是对话贴近人物形象典例。
我们除了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学习对话描写,还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观察。
如在菜市场、小公园、单位聚餐场所等一切有人对话的地方,甚至是街上争吵的人们,我们都可以从中学习他们在对话中的语言、语调、语气、神态、身体姿态等。
二、关于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最考作者功力,因为这不只是遣词造句,更要注重镜头感。
在描写时,想象自己在摄影。
写远景:拉焦距、白描,不能面面俱到,要注重整体书写。
写近景:要聚焦、特写、以重点落笔。
在按顺序上,要依次写从左到由或从南到北,不要跳写。
我们可以从电影中学习,在每幅画面中导演是如何掌控镜头的。
此外,还要留意描写景物的意图与作用。
忽略写景的必要性,文章结构会失衡。
三、关于写悲情
原则为:悲不言悲,悲自悲。
如果写到“笑着笑着就哭了”,那么刻画悲情就到位了;如果写到“哭着哭着就笑了”,那么这样的悲情是最高级的。
在写“悲”时,如果刻意描写人物嚎啕大哭的情景,那么悲伤反而到达不了读者心里去。
悲,用最平淡的语气叙述或描写镇定的动作,反而能衬托出“悲自悲”的境界。
我们可以参考萧红描写苦难的作品《手》。
四、关于文字的功用
老师认为,文学对于个人而言,其价值是有限的。
写文的人多,但能靠文字养家糊口的人少,能凭此名成利就的更屈指可数。
而文学的作用在于拯救自己,这体现于许多文友,都是通过写作抒发内心情绪开始,而爱上写作的。
还有就是保护人性,维持人格的完整性,这可以从当年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经历可以看出。
结语
写作,不仅仅只是写作。
对于写作者来说,若真正热爱写作,就要从多方面,如时间、精力管理来支持。
此外,不断从生活、书籍中学习吸收,多观察感悟,提高自己的眼界思想格局,才能提高创作意象,成就好作品。
最后在此感谢断鹂老师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