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极度简单:
大多数看似难以逾越的艰难,
仅仅只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轻易妥协。
01
《神奇动物在哪里》上线之后,一个许久没联系的好友在微信上很激动地问:你去看了没?!快去看!片头音乐一响,我就泪奔了!
我去看了。片头音乐一响,我就懂了她的心情。离《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刚刚展开在我们眼前的那一年,已经差不多又过了一个十一岁。
两个11岁之后,我们谁都不好意思再说什么等待霍格沃茨通知书的可笑的话。两个11岁之后,魔法世界还是曾经那个充满幻想和神奇的世界;而我们的现实世界,早就已经从大多数人的粉色泡泡里清醒过来,变成充斥着雾霾、房价、工作压力、冷漠的城市生活的,模样。
所以对于很多哈迷而言,只要片头音乐一响起来,就是曾经那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期待的小男孩、小女孩儿又浮现在你的眼前,跳着闹着期待着去看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无限可能的世界,期待用自己手中的魔法棒一挥,就可以拯救世界于水火之中。
我们带着这样的英雄梦想,一天一天长大,终于有一天,变成一个个普通而平凡的成年人。
这件事无可避免。甚至当你成年之后,几乎不会因为面临这样的事情而感怀忧伤。
你可以感伤年少纯真的逝去,与此同时也能体会一个成年人在漫长岁月中逐渐习得的淡定从容。
到某个点你会发现,这两件事,并不是那么冲突。
因为一个小伙伴要离职,于是今天两个人约着吃饭聊天。冬天到了。两年前的这时候,我们对于上海这座新的城市,都有足够的期待和好奇;一年前,刚刚开始工作的我们,也还是有太多成人世界的规则并不了解。两年为期,因为更深一步踏入成人社会,我们对周遭世界的运行规则又增一分了解。学会了成年人多数时候的不动声色,也算是一桩收获。
可以笑容满面、不急不慢地跟同事划分清楚彼此的职责,学会抵挡一些突如其来的明枪暗箭,在每一个感觉情绪涌动的档口,明白可以选择深呼吸、安静,然后仍旧拿出风度和道理来面对纵然是不对等的待遇。
默默告诉自己,所有一切,跟其他人无关,只是自己对自己的一场修炼,所以要随时保持职业人的素养,保持自我的修养与操守。然后,把想要fuck the world的冲动猛兽,在内心安抚平息。
学会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个世界并不是按照我们想象地运转,懂得在平凡人生里精心等待时机和条件而不是固执追求即刻满足,了解每一种人生每一种选择背后都有无可避免的得到与失去。才了解有关生活的根本真相在于,无论怎么选,都不容易,都最好不回头;否则,就会让自己纠结成疾,患失心疯。
02
很奇怪不是吗?小的时候,我们以为是自己的力量还不够强大,要努力长大,努力变强,要去世界上斩妖除魔、奋勇杀敌,实现某一种英雄的梦想;然后长大之后发现,我们努力变强的意义,并不是奋力对抗外敌,而是学会好好与自我相处。漫漫人生路,外敌没有我们想象的多,光是清除内患,就已经耗费了我们绝大部分的力气。
可惜的是,这堂课啊,大多数的家长都没有能力教给小孩,几乎所有的学校,也都没有精力顾得上。
要说国内的高等学府培养出的是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么,究竟是谁的过错?这个社会,或者人类历史最搞笑的一件事似乎是,那些往往由受害者变成行凶者然后被抓到现行的人,承担了所有罪罚和追究,而那些最初施加了罪责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审判时得以逃脱。
譬如,《犯罪心理》常常能看到的案例,一个在不正常家庭和长期虐待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变成了杀人凶手,变成了剧情中的恶人。他罪不可恕,是的,可是,他起初也曾经是个受害者;
再譬如,《神奇动物在哪里》里那个长期受母亲虐待的少年,控制不住自己体内的魔法力量,拥有了足够摧毁整个城市的邪恶力量。他弑母杀亲,是的,可是,他也不过是一个在黑暗和恐惧中瑟瑟发抖的少年。
电影里,当格林德沃对着那个死去8岁小女孩的黑暗力量说,“她没有利用价值了?”纽特愤怒地答道:“正是这样的黑暗力量杀死了这个8岁的女孩,你竟然想要利用它?”
电影能让我们看到一整部剧情,可以看到一种局面产生的诸多原因。所以你能看到恐惧与孤独如何吞噬了一个少年的心,可以看到原本还不及十恶不赦的仇恨和懦弱如何被有心人所利用,变成锋利的刀,成为居心剖侧之人手中锋利的凶器。
而现实生活中呢?看到事物表面背后的是非对错,哪里那么容易?我们没有时间仔细观察一桩事件背后的曲折,甚至没有耐心仔细读懂一个人。人们常常缺乏的耐心,于是:
责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多么狭隘与无知,总归比较容易;用成败的结果论英雄,总是比较便利;轻蔑对待不一样人生的人,似乎更能为自己的人生和选择正言。
03
如果你能看到在一个人的平凡一天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冷漠的评判和粗暴的对待是多么庞大的数量,你大概就能多多少少地感受到:人们有多么可笑地活在一种喋喋不休地彼此折腾的可怜境况里。
所谓正邪,所谓对错,所谓仁义道德,有些时候,并没有那么绝对的黑白对立。在这场混乱的厮杀里,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地带着罪过,曾施恶行。
所以,无论J.K 罗琳写的是不是儿童文学,无论《哈利波特》系列结束之后,她要把那个魔法世界带到哪里去,她写的始终是那个应该给孩子们看一看的主题。无论是看神奇魔法,还是神奇动物,其实罗琳笔下始终只有一个被稳稳包裹在目不暇接的想象力和环环相扣的线索情节之后的核心,那就是:
孩子,你应该始终怀有一颗悲悯的心,始终相信爱,心怀宽容。只有这样,你才能无论在怎样的故事和人生动荡里,无论在面对怎样的黑暗和恐怖考验之时,召唤出内心的守护神,誓死捍卫属于自我内核的信念。
或许,也只有能始终心怀这样的悲悯和仁爱之心的孩子,才能在这个纷乱噪杂的世界里,始终听得见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才能抵挡住世道轮回里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魔鬼的诱惑,始终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
漫漫人生路,如果我们始终愿意谦卑而宽容地面对世界,愿意将一切际遇当成是自我的一场修行,让仇恨不被激发,不被利用,不被扩大,让一切恐惧与懦弱与恶行消融在仁爱和勇气之中,该多好。
当然,这始终是一个美好的理想。爱能让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可惜的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坚定地信仰爱的力量。所以,罗琳将它写给了一个魔法世界,所以,它成就的只能是一部分人心中的净土。但是,即便是这样,已经非常了不起——
在这个黑暗与光明并行的世界里,能把光明之处用吸引人的方式放大给人们看,让麻木而茫然的人们看到这里的亮光。作为一个写字的人,我觉得能干上这么一票,罗琳已经足够伟大了。
04
最后的最后,罗琳在《神奇动物在哪里》讲述了很多不一样的人生和命运:
譬如,不是所有校园的爱情都会相伴一生,曾经再深刻的相爱,也可能最终变成一个凝结过去的记忆符号;
不是所有相逢都会变成相守,因为付过情受过伤有过爱尝过恨,再不肯轻易交付出真心;
不是所有正义都会被伸张被支持被崇拜,一个专注于神奇动物保护、对权利漠不关心的年轻人,只有在成功力挽狂澜才会被认可;
不是所有灵魂都能被拯救,被黑魔法吞噬的少年,最终还是被轻易地套上杀人凶手的恶名,他的灵魂没有得到拯救,甚至不一定能够激发起关于他是否值得被拯救的讨论……
当男女主角最后在码头分别的时候,我的眼泪终于下来了。因为,故事结束了,这两个已经开始自己人生的成年人,不像年少时候的男女,可以轻易为了爱情或是友情抛弃全世界、浪迹天涯。
像哈利、赫敏、和罗恩那样始终相伴相随的年少挚友,那些彼此搀扶、不离不弃的故事,只能发生在那样年轻的时候。
再往后,我们都各自担负各自人生。要为你舍弃,真的并不容易,或者说,根本不可能。
女主角问小雀斑:你前女友会喜欢吗?
小雀斑说:不知道。我已经不知道她喜欢什么了。人是会变的。我也似乎改变了,一点吧。
多年之后啊,我们似乎总能感觉到自己已经不是曾经的那个少年。所以,承认人是会变的;但是呢,曾经经过的事爱过的人看过的书信过的人生,好像还是稳稳地在心里待着,于是似乎应该说,改变了,一点吧。
『改变了,一点吧』,在我看来,已经是一个经历了人生起伏,黑白明暗的成年人所拥有的,对自己的,极大限度的诚恳。
已经,足够对得起年少时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