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发现自己并没有变得特别,而是在不断地服从社会规则和应对生活烦恼,开始随波逐流:该玩手机玩手机、该打游戏打游戏;没有多少压力,也没有多少动力;觉得反正日子还过得去,希望也还在心里,偶尔挣扎呐喊一声,而后继续做着短视的选择,沉溺于眼前的安逸。这其中包括我。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对社会规则、观念和文化逐渐形成无所察觉地服从。小学时在周围长辈的各种“捧杀”下信誓旦旦地说要考清华北大;中学时期无法抵抗情绪脑和本能脑的控制,最终只求上个一本,将未来与运气挂钩(比如高考的超常发挥);大学至今,也从一开始的“我要考研”到现在的躺平摆烂,用“大学苦4年,未来苦44年;大学甜4年,未来甜44年”来安慰刷抖音的自己。
如何改变?这本《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或许能给出一点建议,看完这本书当然无法立即成功,但知道了“怎样做能成功”、 “摆烂的原因”,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就足以。总结一句话:让理智脑变强大。
摆烂的原因
人为什么会选择摆烂?为什么同一个宿舍有人非常自律,有人却整天浑浑噩噩?在大学以前,摆烂的人还能将原因归结于家庭,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是因为父母智商就不行,家庭营造的学习环境不行。可到了大学,他们和他们的室友就算是完完全全处于“同一起跑线”。同样的高考分数,同样的宿舍,同样的学习环境……可就是这样,他还是比不过他的室友。因为他的理智脑没有室友强大。
在我们的大脑里,由内到外至少有三重大脑:年代久远的本能脑、相对古老的情绪脑和非常年轻的理智脑。三重大脑发育成熟的时间不同。本能脑早在婴儿时期就比较完善了,情绪脑则要等到青春期早期才趋于完善,而理智脑最晚,要等到成年早期才基本发育成熟。理智脑对大脑的控制能力很弱,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我们当前遇到的几乎所有的成长问题都可以归结到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天性上,不过在现代社会,用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来代指它们显然更加贴切。所以,一切都明了了。我们做不成事,并不是因为愿望不够强烈,也不是因为意志力不足,而是因为默认天性太过强大。
让理智脑变强大
人,生来混沌。根本原因在于出生时我们的理智脑太过薄弱,无力摆脱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压制与掌控,而觉醒和成长就是让理智脑尽快变强,以克服天性。谁在这方面主动,谁就能在现代社会占据更大的生存优势。社会中的精英通常是那些能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们的耐心水平更高,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在刷抖音和写传播学作业这二者之间,本能脑和情绪脑在旁边大喊刷抖音好,刷dy快乐;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微弱的声音——我们弱小的理智脑:今天已经周二了,传播学作业要截止了。很显然,出于长远考虑,现在开始做传播学作业才是正道。让理智脑变强大,才能让脑子里“做传播学作业”的声音盖过“刷dy”。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人类的安全感都源于自己在某一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或能力,或财富,或权力,或影响力。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