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下的逻辑

        聪明的人通常反应快,善于“举一反三”,也很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越是聪明的人越是喜欢归纳总结,而他们总结出规律之后,往往就会“贴标签”。一旦成为决策的依据,就难免会形成“偏见”。

        但凡是“规律”,大多是在讲述一个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经历而发现的所谓“普遍现象”。再进一步,当这些现象的背后还带有一些逻辑时,就更加强了这些发现的合理性。

        我们身边贴标签的现象比比皆是:

        “女老板 - 通常强势,心眼儿小,事无巨细,抓不住重点”

        “咨询出身的人 - 通常善于分析,不善于执行。只能是个好顾问,难以成为创业者”

        “研发背景的人 - 通常缺乏战略思维,不善于带团队”

        “不是名校毕业 - 通常学习能力差,发展潜力有限”

        “名校毕业的人 - 通常自以为是,眼高手低,沉不下心来做事”

        “过了四十岁 - 不够年轻化,通常冲劲不足,跟不上发展”

        “初出茅庐 - 通常缺乏经验,急于表现,做事靠不住”

        喜欢贴标签的人,往往是通过这种认知来形成快速的识别,通过缩小范围以期避免浪费资源和投入。他们一方面自信自己看人看问题很准,另一方面也觉得反正时间精力有些,排除一种“通常”有助于缩小范围,提高成功率。

        要想彻底摆脱偏见是很难的。著名的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就在他所著的《思想,快与慢》一书中提到人的两种认知系统。其实给人“贴标签”也算是一种有助于快速思考决策的思维模式。所以对于贴标签者来说,通过自己的归纳总结,给人或者事物贴上个标签,可以说是一种自然反应。

        我们不能杜绝别人贴标签,但我们可以不给自己贴标签,并且拒绝活在别人所贴的标签之下。

        那些所谓的规律,抛开以偏概全不谈,即便真的是一种普遍现象,也往往只是比例比较高而已。而作为每一个个体,我们都不是作为平均水平活着,更何况我们都还是在不断地学习,发展和变化之中,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个例”。

        这让我想起身边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医生提到的他和他的病人的对话:“我可以告诉你你得的这个病的治愈率是多少,但这个百分比对于你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你面对的结果就只是1或0。所以我们就一起针对你的情况尽力去做就行了。”

        不给自己贴标签,就是不去相信那些所谓的规律背后的因果逻辑,也不去关注那些标签的作用,更不把自己看成是那些标签的受害者。

        我在一些谈到女性领导力的论坛中曾经提到过,我自己在管理岗位上从来就没有女性这个概念,即使没有得到及时的认可或者晋升,我也不会认为是因为自己的女性身份而被歧视了。因为我不给自己身上贴“女性”这个标签,也就不会在别人眼中看到由女性带来的偏见。

        我也做过咨询,我过去的老板在公开场合会对咨询顾问有些微词。我知道他是在习惯性地贴标签,但我并不在意,其实他自己在创业之初也是从咨询开始的。不给自己贴上“咨询”的标签,我就可以没有负担地去关注值得我关注的执行上的问题。

        我们要学会把贴在我们身上的标签揭掉,不为标签所累。但于此同时,我们也要善于再去看看那些标签下的逻辑,想想我们自身的长处和短板,思考一下我们在哪些方面可以做的更好。即使一个简单的标签不反映真实的情况,摘掉标签后的每一个个体,在个性,能力,风格,胜任力等方面都会各有长短。而在这个层面,我们是不能选择忽视的。

        而我们也要尽量避免给别人贴标签。抛开标签之后,同样去到下一个层面寻找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特质,也许我们的决策会慢些,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的范围可以更大,决策的质量也会更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