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公众号,ID:醉风筝,文责自负。
《西游记》前七回,讲孙悟空的前半生。从出生、童年、少年到青春期,直至被压在五行山下的成年期,历时一千年。
从纯真无邪,到浮躁叛逆;从懵懂无知,到自我觉醒;从淡然“无性”,到狂妄不羁。烈火烹油,烂漫至极……
被压五行山底,孙悟空的青春期戛然而止,仿若他的成人礼。
1 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纯真“石猴”
花果山顶,一块有九窍八孔的石头,长年累月吸收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有了灵通,育孕成猴。
石猴出生不久,带领群猴找到水帘洞,并安家落户,顺理成章成了猴群之首——美猴王。从此过上了春采百花、夏寻野果、秋收芋栗、冬找黄精的逍遥日子。
石猴的童年和人类幼子时期一样,懵懵懂懂,天真无邪,每日嬉笑打闹、游戏玩耍,不过他的童年期有点长——三五百年。
“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
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猴子,注定不寻常,眼界、思想、格局、悟性均异于“常猴”。
随着渐渐成长,花果山的逍遥日子已经无法满足美猴王,这不,刚脱下开裆裤,他就开始思考人生了。
“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坠下泪来。”
一问才知,美猴王有个远虑:虽然现在日日欢乐,百般遂意,可是生长于天地间,总有年老色衰的时候,到那时阎王来索命,一切尘归尘土归土,烟消云散,岂不“枉生世界中”?
非寻常人才有非寻常的想法。美猴王异想天开,他想逃出生老病死之轮回。
正是他的这一虑,才有了后来的出海学艺,有了长生不老之术、七十二般变化,也才有了学成之后的衣锦还乡,直至后来的弼马温闹剧,齐天大圣闹天宫。
2 学艺期间的无邪“少年猴”
从世俗角度看,孙悟空的前半生风光无限,光彩烂漫,干了很多大事。
按照人类的生命尺度来算,学艺期间,孙悟空算是正值少年,大闹天宫时,算是青春期。
少年美猴王,能够想到躲生死轮回,不被阎王老子管,说明他已经有了自我意识。想到就做,于是,他决然离开温柔乡,出海学艺。
历经千辛万苦,美猴王终于在西牛贺洲入到菩提老祖的门下。学艺前的美猴王,人生还是一片空白,而这片空白,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无性”。
当菩提老祖问他姓什么的时候,石猴说自己“无性”,
“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虽是答非所问,不过石猴的这句话大有深意。这说明,在学艺之前,美猴王的心性如孩童一般,纯良不争、天真烂漫。
如,他刚见到须菩提时,
“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
说明他信念坚定,谦恭心诚。
再如,在三星洞的前六七年(学徒磨性子期间),孙悟空每日挑水扫地砍柴除草。说明他勤恳本分。
再如,半夜三更去菩提卧室“秘密学道”,见菩提正睡觉,不声不响在榻前跪了很久。说明他虔诚虚心,温良尊礼。
还有,学艺成功,菩提赶他走时,孙悟空满眼含泪,对菩提师父说,
“我也离家有二十年矣,虽是回顾旧日儿孙,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
说明他知恩图报,厚情有德。
凡此种种说明,这时的孙悟空,尚未被世俗侵染,还是个心思纯洁、积极向上的无邪少年,其言谈举止基本在正常范围之内,没做出格的事。
然而学艺成功,回到花果山后的孙悟空,开始翘辫子,找不到北了。
3 上蹿下跳的翘辫子“得意猴”
孙悟空从三星洞拜辞师父,长了本事,有了神通,衣锦还乡之际,小辫子也翘起来了,正式进入青春期。
当初出门学艺时,孙悟空漂洋过海,游历人间,历经十多年才找到方寸山三星洞;学成归来时,乘着筋斗云,没用一个时辰就回到了花果山。
这种前后跃迁之爽,放在任何人身上,都难免飘起来,孙悟空也不例外。
刚回到花果山,他三下五除二,就将水脏洞的混世魔王砍成了两段。欢欢喜喜回到水帘洞,孙悟空向猴子猴孙炫耀,说自己不但掌握了长生不老之术,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而且有了名姓——姓孙,名悟空。
众猴立马阿谀奉承,拍起了马(猴)屁:“大王是老孙,我们都是二孙、三孙、细孙、小孙——一家孙,一国孙、一窝孙!”
气氛到此,花果山王国瞬间诞生,坐在王位上的美猴王也瞬间成了“翘辫子王”,开启了耀武扬威、得意忘形的国王生活。
他先使神通、念咒语抢了傲来国的兵器,还不满足,又去东海龙王那“讨要”自己用的趁手兵器。
东海龙王敖广,惧于孙悟空的神通,乖乖拿出几样兵器让他挑选,孙悟空却都看不上眼,嫌兵器太轻,与他的法力不匹配。
敖广很是为难,再没别的了,这可怎么办。最后还是龙婆龙女想起来,大禹治水时用来定江海浅深的神珍铁,
“这几日霞光艳艳,瑞气腾腾,敢莫是该出现,遇此圣也?”这神铁很重,“莫管他用不用,且送与他,凭他怎么改造,送出宫门便了。”
东海龙王一家,只想赶紧把这个无赖邻居打发走。
说来也巧,这块神铁见到孙悟空,竟然听他的话,能根据他的意愿变大变小,就像狗遇到了主人。就它了。
拿上兵器,该走了吧,孙悟空不但不走,还得寸进尺说,没这神铁倒罢了,有了这神铁,还得有相匹配的衣服才行。于是狮子大开口,向龙王讨要披挂。
这下更把敖广难住了,他委实没有。这时悟空开始耍无赖:
“一客不犯二主。若没有,我也定不出此门。”
敖广万般为难,无奈之下,提醒孙悟空再“转一海”看看,言外之意,你去别的海向我的兄弟们要吧,他们有。
说出这话,敖广也算仁至义尽了,路已经指给你了,你去找主人要便是,总不能让我再去搭这个人情。
可是这时的孙悟空,早已把世情礼貌忘个精光,他继续耍无赖:
“走三家不如坐一家”
“真个没有,就和你试试此铁”
“赊三不跌见二”(空口答应给三不如马上兑现二)。
满副赖皮蛮横嘴脸。明摆着强取豪夺,比强盗还强盗。
就问问,哪有这么薅羊毛的,不但可着一只羊薅,而且薅秃了还不算完,还让羊头拐个弯,搭上面子。
此时的孙悟空,心性完全飘了,思想滑坡,言谈没溜儿,行为无状。彻底得罪了四海龙宫。
有了神铁和披挂,又有一身使不完的本事,孙悟空
“施武艺,遍访英豪;弄神通,广交贤友。”
这期间,孙悟空结交了包括牛魔王、狮驼(应该是犭它)王、猕猴王在内的六个魔王,加美猴王为七弟兄,称兄道弟,狼狈为奸,耀武扬威,纸醉金迷。
一次喝醉后,孙悟空闯到幽冥界,改了自己及猴子猴孙的生死簿,大闹森罗殿,又得罪了地府。
一时间,东海龙王、幽冥教主都去天庭告孙悟空的状,再添些油加点醋,让玉帝伸张正义,帮他们出这口恶气。终于引起玉皇大天尊的注意。
此后,孙悟空的嚣张气焰矛头一转,开始与天庭对抗,辫子越翘越高。
4 飘在云端的弄神通“忘形猴”
闯龙宫闹地府,孙悟空破坏固有规则,打破寻常秩序,引来广泛不满。
不得不感叹,这人啊,浑身本事就容易翘辫子,得意过头就容易忘了形。
青春期的孙悟空,自我意识一路膨胀,目中无人也无神仙,辫子一路翘到天上。
孙悟空浑身本事,且顽劣的灵魂正无处安放。太白金星看透了这一点,于是建议玉帝,给他个闲职,满足他的虚荣心,不就消停了。
玉帝认为有道理,遂采取“不战而屈人之兵”策略,封孙悟空做了弼马温。
这放在常人身上也就罢了,可他是心比天高的孙悟空,这个小闲职怎能满足正在膨胀的美猴王呢。
一得知弼马温只是个无品小官,孙悟空分分钟就掀了桌子,炒了玉帝鱿鱼,打出南天门,回花果山当他的国王去了。
托塔李天王领着哪吒三太子,奉命捉拿孙悟空,失败。
无奈之下,玉帝又听取太白金星的建议,继续采取安抚政策,同意封孙悟空为“齐天大圣”,官品最高,并专门为他盖了府邸——齐天大圣府,还派了仙吏服侍他。
至此,要地位有地位,要名声有名声,孙悟空看似满足了,
“今日东游,明朝西荡,云去云来,行踪不定。”
在此期间,他结交天庭的各路神仙星宿,广交朋友,日子仙飘飘,累积“人脉”(这为他后来西天取经时降妖除魔寻求帮助奠定了人脉基础)。
玉帝担忧,如此下去,这猴子怕是要闲中生事,于是交给他一个美差,看管蟠桃园。
猴子遇见桃,哪还在意桃有毛?让孙悟空看管蟠桃园,无异于让猫看管一盆鱼,让狗管理一碗肉,哪有不偷吃的道理。
孙悟空是谁,是齐天大圣,也是桀骜不驯的猴子,这就引出了大闹蟠桃会,偷吃仙丹,偷拿玉液琼浆,祸事越闯越大,罪越犯越重,终于让玉帝雷霆大怒,派十万天兵天将、布下天罗地网,一场大闹天宫的巅峰大剧正式上演。
最终,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纵有七十二般变化,纵有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绝世本事,却也逃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被如来反手一掌,压在五行山下。
孙悟空大闹天宫是他前半生的巅峰时刻,也是他高光时刻轰然落幕的转折点。
从此曲终人散,光芒万丈的齐天大圣,彻底失去了自由,饿了吃铁丸子,渴了喝铜汁。他要在大山之下,孤独一个人,反思、忏悔五百年。
5 跌落山底的惨惨凄凄“孤独猴”
孙悟空度过了三五百年无忧无虑的童年,
度过了数十年潜心学艺开蒙长智的少年,
又过了不知多少年月得意忘形的青春期,
一个跟头从云端跌落山底;一身本事,不得动弹。
岁月悠悠,无一人探望。
这五百年中,孙悟空想到了什么?他会自问:我本“无性”,奈何到了如此这般?
忆起自己的年少无知和浮躁狂妄,美猴王是否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悔悟?
想到自己曾经的过往,孙悟空是否有“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的寂寥?
俗话说,登高必跌重。齐天大圣躲过了生死轮回,却躲不过物极必反,也绕不过世情的磨炼。
这些事,这些道理,弼马温时的孙悟空无暇去想,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更没时间顾及。只有被压在山底时,他才会想到。
五百年,足够久了,足以让一个人从头到尾,细细回顾自己的过往曾经。
那纷纷扰扰的一切,还得从“无性”谈起。
学艺之前,孙悟空“无性”;
学艺期间,孙悟空谦逊、知礼;
学艺之后,孙悟空有了名姓,能躲三灾,有不老术,会七十二变化,满身本事,荣归故里;
就是在这一刻,一切,都不一样了。
孙悟空为什么被菩提祖师赶走?因为菩提早就看得通透。
那天孙悟空与众师兄在松树下闲聊天,众人问他,师父秘密教给他躲三灾的心法,可会了?并怂恿他露两手。
孙悟空不假思索,立即抖擞精神,变成一棵松树,比真树还鲜活。引得众人赞叹喧哗,也引得菩提火冒三丈:
“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菩提发现,孙悟空已经不是那个“无性”的猴子了,他已经有了世俗之心。
如此顽徒,冰雪聪明,天性不凡,悟性还高,又学会了这么大的本事,而心性却与凡人无异,显摆、虚荣、浮躁……
这还了得,以后肯定要惹不少事端。
菩提越想越不对劲儿,赶紧让他滚蛋,眼不见心不烦。而且一再警告孙悟空,以后你惹祸行凶,万不可说出我是你师父。
果然,孙悟空回到花果山后,屁股没坐热就开始作起来,越作越大,越做越出格,直到辫子翘上了天,从云端跌到山底。
孙悟空的前半生,惊天动地,徇烂至极,结局也异常惨烈。而这一切的一切,不都因为他从“无性”变成了“有性”吗?
6 一个圆圈
何为“性”?性,就是世俗人心,就是世情学问,就是贪、嗔、痴。
孙悟空的前半生,多么像我们凡人的一生。
人的初始,本是纯真无邪,随着在世间的成长和浸染,想法越来越多,思想越来越复杂,欲望越来越大……童真变成了圆滑,灵气沾染了世俗的习气。
人人奋力攀登,越高越好,直至达到顶峰,然后跌落谷底,开始觉悟,开始去欲望,开始去虚伪,开始求本真。从始至终,这不就是个圆吗?
个体的生命过程如此,人类的整个发展历程也如此。
孙悟空的前半生,从无性到有性,惊天动地一千年,然后重获自由,兢兢业业协助唐僧西天取经,最终成佛,才又达到了无性,也算修得圆满。
作为凡人,奔波求索一生,也不一定能回到纯真,多数人至死都放不下世俗的功名利禄。
如果真有轮回,可能大多数生命,要经历很多个轮回,才能真正抵达生命的起点,画完那个圆圈。想想,真是有趣。
这既是生命的虚无之处,也是精彩所在。
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