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楔子
在UCLA 的一节Food History 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分享自己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看法,有人说它是一座摩登之城,有的人说它是一座国际之都。
我对此的意见是:Old and New, Chinese and Western。
古老的和新潮的,中国的和西方的。
之所以讲这个故事,是因为「中西古今」这四个字不仅是上海的特征,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
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曾在《双城记》的开篇中写道: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如果用狄更斯的话来形容21世纪,我会这样形容:
这是复古的年代,这是创新的年代。
这是全球化的时代,这是民族化的时代。
这是内卷的年代,这是躺平的年代。
这个是和平发展的时代,这是战火纷飞的时代。
在时代的十字路口上,个人拥有哪些不同的可能性?
希望我的故事可以给大家一点参考。
02. 东西古今
我出生在广东佛山,2岁时随父母来到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新兴移民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深圳毫无疑问是创新的、国际化的大都市。
在人们的印象中,深圳是一座乘着改革东风迅速崛起的「新城」,可若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东晋置宝安县开始算起,深圳的城市历史距今已将近1700年,所以它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城」。
2000年代初,全国上下刮起了一股国学热。大量的私塾仿佛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也是从2000年开始,传播国学的电视讲坛开始风靡各地,国内出现了大量的文化名人。
在这股风潮中,深圳的梧桐山出现了数十家私塾,国学教育也成为了深圳家长关注的对象。
我就读于一所国际幼儿园,读了一所公立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转去私塾。在私塾接受了两年半系统的传统化教育之后,我去了一所双语学校读初中。这所初中的课程设置很特别:既有传统文化的课程,也有公立教育的课程;既有中文课程,又有英文课程。「东西古今」在这里真正融为一体。
基础教育的准备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踏上探寻西方文化之旅。
03. 赴美留学
2015年的时候,我去了波士顿地区一所名叫圣玛丽(St. Mary's )的高中读书。那里的课业很轻松,8点钟上学,3点钟放学。波士顿地区气候寒冷,一年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都会下雪。一年之中算下来雪假(snow break)能有十几天。
让我有些意外的是,美国的基础教育水平似乎远不如国内。以数学为例,中国初中阶段已经熟练掌握的几何和代数的基础知识在美国的高中阶段才涉及到。而且美国学生理解起来还颇为吃力。这是因为美国学校更重视「启发式教育」:与其让学生大量地背公式,美国老师更加希望学生理解公式背后的原理。中国学生觉得理所当然的a²+b²=c²,美国学生可能需要花一节课的时间去理解其推导过程。
这种教育方式的结果就是,美国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极大。天赋好、勤奋努力的学生自然可以举一反三、进步飞速,但是资质平平的学生因为无法理解学习内容而止步不前。
不仅如此,美国老师的个体差异也非常大。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美国老师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好的老师往往善于互动,寓教于乐,给学生深刻的启发,但有些老师会布置大量的小组项目(group project)、课堂展示(presentation),或是用整节课的时间播放电影、纪录片,美其名曰让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
这种方式固然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事实上教师逃避了自身的教学任务。而且这样一来,所谓的「快乐教育」就成为了美国精英阶层精心为社会中下层编织的陷阱。
当时刚到美国的我对圣玛丽高中的教学质量感到失望,所以2016年的时候我转去了另一所高中。我的第二所高中名叫橡树堂(Oak Hall)中学, 位于佛罗里达州的盖恩斯维尔(Gainsville),以极高的教学质量在当地闻名。我对在Oak Hall 的学习满怀期待,可是事实让我又一次失望了:除了更多的作业和更严格的评分标准外,我并没有感受到本质的区别。
而且在高中三年间由于各种原因,我换了6个寄宿家庭(host families):从西班牙人到犹太人,从黑人、东南亚人到中国人的寄宿家庭我都经历过。其中细节有时间我专门写一篇文章介绍。
04. 大学生活
我的第二个高中所在地是一个交通不便的地方。它离佛罗里达的主要城市奥兰多、迈阿密等都需要2个小时的车程,而且每次从香港飞盖恩斯维尔都至少要转两次飞机,单程飞行时间(含转机时间)接近35个小时。
我只想逃离这个地方。于是大学时我回到了波士顿,那是2019年的春天。我在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读世界史(World History)专业。 波士顿大学位于查尔斯河畔,与哈佛、MIT等名校隔河相望。其本身的位置靠近市中心,中国城、韩国城等都在20分钟车程之内。波士顿大学有三大食堂,分别位于东、西、中校区,还有一年一度的龙虾节。但是我大二时还是搬出了学校宿舍,住在了韩国城附近。
住在大城市的好处是交通便利、生活方便。我的住处步行十五分钟就有中国超市,而且有公交地铁用于城内交通。如果平时不想做饭也可以点外卖。坏处是生活成本高-- 波士顿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在美国都是首屈一指的。
大学学习的特点是课时少(我的专业每周课时平均在10小时左右),但所需的自学时间更长,对学习质量的要求显著提高。在高中阶段只要是认真完成的作业、论文、项目都能拿A, 但是在大学阶段也许只能拿B。 理工科的同学每周要花很多时间做实验,而我的专业则要求大量的阅读写作。我们专业每周每节课的阅读量平均100+页,每两周需要完成一篇小论文。这对我的自学能力和抗压能力都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本科毕业后我选择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读研究生, 专业是东亚研究(East Asian Studies)。关于我的研究生申请的心路历程以及专业选择,参见我之前的一篇文章 《留学七年:回顾与思考》。
洛杉矶属于干燥少雨的地中海气候,全年阳光明媚,气候宜人。相比波士顿冬天的白雪皑皑,洛杉矶的阳光似乎让人更觉舒适。UCLA的山坡上有大片的草坪,天气晴朗的时候躺在上面,微风吹过,十分惬意。有趣的是,山上和山下仿佛形成了两个世界。山上是静谧的校园,人们可以安静下来,读书、写作、思考人生。山下是喧嚣的城市,当人们走下山坡,就能看见灯火通明的餐馆、商铺,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我在另一篇文章《身在城市中的一缕烟火》中曾经写过。
UCLA是公立学校,学费相对比较优惠,也会给优秀学生奖学金。但是洛杉矶10%的消费税和高昂的生活成本都使很多人望而却步。对于留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想留却很难留得住的地方。我在UCLA读了一年半的时间,于今年3月底顺利毕业。
以上就是我的留学故事。
05. 总结
如果有人问留学带给我的影响是什么,我会分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回答。
首先是世界观。留学让我认识到,我们的世界被多元的意识形态主导的,它既不是一元统治的也不是二元对立的。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既不是冷战时期的的美苏争霸,也不是后冷战时期美国一家独大。无论是民主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无法主导当今的世界。
当今世界,不管是互联网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意识形态的冲突都在日渐升级。人们都在忙着划分阵营,党同伐异,一旦见到不同的意见就要群起而攻之。这种现象既不健康,也不现实,因为世界并不是被某一条绝对真理所统治的。
就以网上对美国的态度为例,观点分裂为两派:一派认为“美利坚空气自由香甜”,另一派则调侃“自由美利坚,枪击每一天”。简而言之,一派向往美国的自由民主,一派讽刺美国的安全性。
可是自由和安全从来都在光谱的两极:绝对的安全必然要损失部分自由,而过度的自由必然要牺牲社会的安全性。
所以说,留学就是睁眼看世界。我的留学经历使我对不同的观点更加包容,也能冷静的思考不同观点的合理性,而不会急于否定与自己不同的观念。有人认为,留学就是要融入当地环境,拥抱当地的价值观,与当地人交朋友。这诚然是一种选择。
但是,做一个旁观者,观察当地的习俗,了解不同的看法,有选择性的社交,这未尝不是另一种选择。
出国留学就像照镜子,是一种对文明自身的审思。就像人们无法再自己的眼睛里看见自己,却可以在别人的眼睛里看见自己一样。也是在我出国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坚持的东西无法被轻易同化和改变。
就像我热爱中国文化和中国美食一样,并不会因为留美多年而被改变。所以有句话说,出国之后更爱国,不无道理。
其次是人生观。我认为留学让我看到了人生不同的可能性:人并非只有一种活法。我在留学期间见过各种各样的人:有高中辍学的,有早早怀孕的,有工作多年读博的,有从财会专业转来东亚研究的,也有东亚研究转计算机的。有毕业后马上找工作的,有毕业后直接回国的。
在如此多种人生选择中,我并不能得出某一种人生必然更好的结论。留学本身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它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它并不像某些留学机构说的,出国留学必然比在国内学习更好。因为是否留学其实是根据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而定的。
但是,仅仅是多了这一种可能性,人们就多了一丝机会:也许不一定每个人都要拼了命的去参加中考、高考、考研、考博、考公考编,留学在众多选择中给了人们多一种选择。
而留学的好处就是,即使你的成绩没有那么优秀,即使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只要你身上有闪光点,你就有可能被好学校看见,被录取。
最后是价值观。如果留学带给我什么感悟,那么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拒绝时代的规定性,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在如今这个年代,已经没有所谓的铁饭碗。上一代人所认定的拼命学习-- 考进名校-- 找到好工作-- 成为人生赢家这条铁律似乎已经不能作为这个时代的参考了。即使是名校毕业,也没人能担保能找到好工作。以学历和工作来衡量人的价值的年代似乎已经一去不复返。以当下的环境论,留学的投资回报比已经大不如前。
那么,留学的意义还剩下什么?
我认为,当你踏出留学之旅的第一步开始,你就正式开始为你的人生负责了。从此以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活出怎么样的人生,就都由你自己决定。而且,出国在外,也没人能替你做决定。
做自己人生的主人,我想这就是留学最大的意义。
06. 尾声
这篇文章的缘起得益于Serena老师的邀请。我认识老师十年了。2014年的暑假她带领着游学营去往美国,我就是其中一员。
我们在UCLA的主图书馆拍了一张大合影。当时的我默默感慨,这真是个好地方,我一定还会再来的。
8年后,我再次来到UCLA的校园,成为了一名研究生。我最后被UCLA录取也仰赖Serena老师的陪伴和指引。
这十年间,我的每个重大决定都得到了Serena老师的指导,在此再次向老师致谢。
十年前,我从深圳飞往美国。而十年后的今天,我又回到了深圳。
人生兜兜转转,仿佛一个圆。但就如《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去西方取经一样,真经本是无字书,真正的历练其实都在路上。
凯撒大帝曾说:veni,vedi, veci. 我来,我见,我征服。
留学十年,仿佛什么都没变。
但其实,一切都已悄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