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力图对各种事件以及所发生的的事情作出解释;我们所作出的解释一般是理性的而且准确的;但它们也容易出现偏差和不准确。
基本归因错误
当描述和解释社会行为的原因时,人们会忽略或者低估情境和环境性因素的重要性,而会过于高估个人气质和人格因素的重要性。
作为观察者,我们很少注意到这样的事实:每个个体都扮演着许多社会角色,而我们可能只是观察了其中之一;我们对他人行为进行观察的时候,很容易轻易得忽略了社会角色的重要性。
这此,我并不是要暗示一个人不应该承担自己行为的责任。个体应该当对他们所做的事情负责,而且也必须承担起这种责任。但是如果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人而不是环境因素,在对待诸如贫困和犯罪之类的社会问题时,我们就会赞同不同的政策。例如,加入在做出“犯罪是魔鬼”的归因,我们就会赞同投入更多资金来扩建和加固监狱、对罪犯处以更长刑期的政策、假如我们认为犯罪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失业、不良的角色榜样以及文盲等因素造成,我们就会赞同加大投入改善校舍和师资、贷款给那些在贫穷地区投资的企业的政策。
行动者-观察者偏差
行动者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为情景性因素,而观察者倾向于将同样的行为归因为行动者稳定的人格和气质因素。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行动者-观察者偏差?实验表明,他是由个体的注意力焦点和不同的信息来源所决定的。行哦等着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环境以及过去的经验;给他对导致自己行为的因素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具有独特的体验。相反,观察者注意力几乎总是集中在行动者身上;因此,观察者可能并不知道行动者作出某种行为的历史和环境原因。这些不同的看法和归因反过来又可能作为后续行为的基础,而这些行为可以升级为敌对感和冲突。
实验指出将潜在的冲突消除在萌芽状态的一种办法:转变行动者和观察者观察问题的视角。这样做的策略之一是。根据其他人的观点进行角色扮演来促使人们产生移情。折后这个你策略能够改变人们观察问题的视角以及可用与归因的信息。
自我偏差
我们的主要心理目标之一就是维护并强化我们对自身的看法,作为动机的主要源泉
自我中心思想:大多数人倾向于更多地将自己视为事件的中心,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个体对其他人的行为原因(对自己行为的反馈,或者引起自己注意)的观点,会使得他更加相信自己的观念和行为——相信自己通过某种行为来应对将来可能发货所能的时间。
自我中心思想趋向会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它产长包含我们对过去的事情和信息的记忆,一个非常普遍的发现丝毫,人们对那些关乎自身的信息描述具有更好的记忆。
自利偏差:对自己的成功进行性格归因,而对自己的失败进行情景归因。
为什么人们会出现自利偏差?一种能够说明某些材料的解释是纯认知性的;人们更多的是作为行动者而非观察者,来了解各种信息;归结为差别性注意和记忆。但是纯认知性并不能说明所有类型的自利偏差。另外一种解释是,我们之所以采取这种归因,是为了保护和维持我们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心;加入我具有一种正向的自我看法,那么我就乐于看到或者接受自己去做一些好事,相反,对这种正向的自我看法的威胁一定会加以防卫——或者通过否定,或者通过合理化。这被称为自我防卫行为。
在以下条件下作出自我防卫归因的解释可能性会增加:
1、一个人与某种行为高度相关
2、一个人感到要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
3、一个人的行为可能被掐人公开观察到。
另外,当人们感到不可能不被发觉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听众清楚地人知道某个理由是不正确的,或者某个理由会产生一种对未来变现的不合理期待的时候,便很少会采取自利归因。
自利归因很有可能出现在自我“在线”——此时,自我明显地受到了威胁,或者某个人看到了获得积极的自我形象的机会。
自我偏差的价值:避免受到挫折的心理伤害,检查一下去,面对一连串的打击继续努力;可以排除悲剧烦恼的信念,使得个体采取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形成了处理压力的应对策略,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有益的影响。乐观主义的思维方式——相信失败是由于坏运气引起的,而且可以通过努力和能力加以克服——会导致更多的成功、更佳的健康,记忆更好的精神状态。
自我偏差的代价: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个体对自我和世界的看法。
人们对世界的这种歪曲的看法,往往是由为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的动机引起的,在进行自我辩护的过程中,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意义进行解释或者歪曲,以便于它们符合自己所认为道德上的完美,而又合乎理性、明智、正确的人的型多功能。
社会性动物最具吸引力的一面就是,人们有着将自己有道德完美而又有理性明智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又是多么频繁地致使我们采取哪些既不完美有没有理性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