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特别擅长打感动牌,最近热播的《朗读者》也不例外。几乎每一段朗读,都会在弹幕上看到:泪如涌泉、泪流满面、潸然泪下……等等字样。一集下来,感觉整个屏幕都湿透了。
能让人感动到热泪盈眶的故事,固然不错。但如果看完节目后,只留下满脸泪痕而别无他感,那真的需要换个时间换个姿势再认认真真的重新看几遍。因为这个节目展现出来的东西,不只有感动。
在“遇见”篇章里,96岁的许渊冲念起“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时,他情绪激动,他眼眶红润,他嗓音沙哑,所以满屏幕的少年们也一起莫名的哭泣。但这里更值得我们品味的是老先生想要表达的一种人生观,即人的一生中一定要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乐趣,这个乐趣是别人夺不走的,这个乐趣还可以给自己带来无限的生命力。
因为热衷于翻译,老先生在蟾宫折桂中击碎了医生预言的生命终点;在96岁高龄还保有着18岁一样充沛的情感和精力;他立志要活到100岁,只为了完成莎士比亚全部著作的翻译工作。他认为:人的生命是可以自己掌握的。不要去管生命的终点在哪里,去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使过得每一天,都值得记忆。因为生命并不是你活过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
在这个少年们普遍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的时代,这是何等明确,何等可贵的人生观啊。
在“选择”篇章里,有一位身份特殊的校长,他十多年前对艾滋病儿童的收养和十多年来的悉心照料感动了观众,尤其是他说出的那几句朴实而有力量的话:“世上不缺我这样一个医院的院长,但红丝带学校这地方,孩子们差一个我这样的校长”、“过春节了,家里不缺一个我这样的一个家长,但这些孤儿肯定需要一点陪伴”、“苦多了就不苦了”更是让观众好无征兆的泪奔。
在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对艾滋病的认知并不充分。还有不少“恐艾”人士把艾滋病谣传的极其恐怖。导致艾滋病患者们不但要承受常人难以体会的身心痛苦,还要饱受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歧视和偏见。所以,早在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消除对艾滋病恐惧和偏见。
近年来,每到世界艾滋病日前夕,都会在《新闻联播》上看到李总理去探望艾滋病感染者、志愿者以及医护工作者并且主动和他们握手。这并非简单的新闻简讯,而是想让大家知道,艾滋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尽管如此,在播报新闻的时候电视台还是会对感染者的面部特征进行模糊处理,或许还是担心人们内心深处的偏见吧。
这次在《朗读者》中,郭校长以及所有的感染者儿童均未打码处理,我看到弹幕上还有一些人在问:“这样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吗”、“以后大学会录取他们吗?”我想说,有这样问题的人要么不要看了,要么认认真真的多看几遍。因为节目这样做的意义就是为了让他们可以光明正大的面对这个世界,面对所有人们,就是想要告诉世人他们和你们一样!
最后主持人也主动拥抱了孩子们,或许这个特写的镜头也是在问屏幕前的观众:除了感动,你敢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