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阅读了清华大学教授、经济学家钱颖一的文章《人工智能使中国教育仅存的优势荡然无存》。文章指出,中国人非常重视教育,崇尚“知识就是力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点亮生活"等。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让人学会思考。在人工智能时代,目前中国教育在获得知识积累方面的优势将会丧失,功利主义让中国教育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倡非功利主义的内在价值观。
本世纪 在教育界流传两个“世纪之问",一个是我国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为什么我国的大学培养不出世界上最杰出的人才?一个是中国工程院士徐匡廸提出的:在人工智能领域又有多少人愿意从事基础数学的研究?钱教授的文章似乎在解答这两个"世纪之问",因牵涉到深层次的社会价值观问题,解答很抽象并不具体,提出了问题并分析了问题,但并没有解决问题,当然解决问题并不是凭一人之力就可以解决,这牵涉到教育顶层设计及社会价值观深层次的问题。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座山蕴藏着金矿,大家争先恐后、蜂拥而至去淘金,但是山前隔着一条宽阔的河流,要去淘金必然要渡河,大家一筹莫展,于是有人制作木筏供人渡河收取费用,相比淘金者更为轻松赚得钵满盆满。供人渡河的人再怎么转变思维,最终目的还是与所有淘金者一样:为了逐利。我们每个人无法选择自己身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也并非是不食人间烟火之鬼神,都具有七情六欲,在有生之年谁还会拒绝鲜花、掌声和荣誉呢?创新本来就是大概率失败的问题,爱迪生的灯丝材料实验失败了一千多次,并不能判定这一千多次失败的实验没有价值,所以爱迪生曾有感言:失败仍成之母。基础研究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容易出成果,有的甚至需要长达几十年的不懈耕耘。基础研究者如果能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在成功缥缈无望的情况下,能够忍受N次失败,除了具备十年如一日的坚强韧性、毅力和坚持之外,要么是完全出于兴趣和热爱,要么是胸怀有牺牲我一个、幸福一大家的奉献科学的崇高情怀,愿意前人栽树给后人乘凉,这样的人属凤毛麟角神一般的存在。苏东坡曾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心有坚韧不拔之志。面对创新这样大概率失败的问题,又有几人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毕其精力投身于发挥丰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创新上?急于求成或者急攻近利会像淘金者那样往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易出"成果"的研究方向扎堆,产生唯帽子、唯论文论甚至学术造假剽窃的不良现象。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曾说:清华大学最好的学生大多去了经管学院学金融,这是大学教育的导向存在问题,培养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脱实向虚,是功利教育的悲哀。
任正非曾在一次采访中说:华为的5G技术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一骑绝尘,恰恰是借鉴了土耳其一位数学研究者的一篇基础数学研究论文,以此为基础集中火力对该城墙炮轰而成。 世界并不缺懂道理的人,而是缺乏知行合一的人,知易行难。革除功利教育的弊端,在这一点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重视基础研究,给足科研经费和荣誉,营造优良的科研环境,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落实实际政策鼓励探索和创新,扭转和清除短视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提倡钱教授所说的非功利主义的内在价值观。
任重道远。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也是一个糟糕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