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打卡|76谎言

今天读《孩子与恶》作者说到了孩子的谎言,谎言的最初语义来源,包含“有意思的”这一概念,甚至有学者考察发现,在以前很多地方的人们赖以打发时间的方式之一讲故事,其实就带有谎言的意味,编故事,说谎话,大家听的有意思,慢慢传播开来,就成了大众故事。还有的地方会把谎言看成是开玩笑,是彼此娱乐的另一种方式。

所以,可以用轻松开放一点的心态来看待谎言。

在谎言里,不仅仅只有虚假、欺骗、让人不安的成分。它甚至还包含着孩子心智逐渐成熟的证据。

作者提到有研究发现,能够撒谎且骗过他人的孩子,往往是具备一定的心理化能力的,也就是说孩子可以预计对方会怎么想,用什么方式可以欺骗到对方。

而心理化的能力是孩子共情他人处理人际关系很重要的能力,虽然这样的方式可能不对,但是其中蕴含的心理能力是不应该一棍子打死的。更不用说那些善意的谎言,它代表了孩子巧妙处理两难的复杂现实的能力。

虽然谎言会让人害怕和反感,但它还带有某些趣味甚至有心理发展的一部分能力,父母应该宽容智慧一些来对待不同的谎言,并加以引导和升华。

作者说如果是那种无伤大雅,甚至会增加生活的趣味性的谎言,倒是可以不加严厉管制。

而那种为了自己而伤害别人的利益的谎言,则是需要严肃对待的。

比如偷东西后的撒谎,甚至撒谎栽赃,对他人会造成不小的伤害。

有时候想要完全区分开孩子的谎言有多严重也很难,甚至家长也会有自己的局限,比如过于强硬不能容忍任何的谎言,或者过于溺爱软弱,太过纵容孩子的撒谎,这些都会增加对孩子教育的困难。

家长唯一能做的,可能就是保持基本的底线,同时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不断反思自己对于谎言观念的合理性,这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在管控孩子谎言的同时,也关注到孩子谎言背后的心理需要,甚至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