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数字记忆难题,要从充分利用汉语发音种类上的优势开始

一种语言的声音种类越多,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思维速度越快

假设有一个原始人,他只会发0和1两个音,根据电脑的二进制理论,他用这两个声音就可以表达整个世界。再假设,有另一个现代人,他会发400种声音,如果世界上有400种事物需要表达,那么,这个现代人就可以用每一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而那个只会发两个声音的原始人,有时就不得不用九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种,因为二的九次方(512)才大于400。比如,现代人可以用“我”这个发音表示自己这个概念,而只会两个声音的原始人可能就要用“010110101”来表示同样一个概念。一般情况下,人每发一个声音大约需要消耗四分之一秒的时间,比较两者就会看出,只会两个声音的原始人,表达同样一个概念需要消耗的时间要长得多。在表达“我”这个概念时,现代人使用四分之一秒的时间,而只会两个声音的原始人使用了二又四分之一秒,是现代人的9倍之多。

0和1就可以表达全世界

我们知道,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心里说的过程,如果在说话时表达得快,那么,思维的速度也应该跟着快。赵元任先生曾经比较过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用汉语背诵使用了30秒,而用英语则使用了45秒。因此,如果两个人同时用英语和汉语来背诵乘法口诀,到了30秒的时候,汉语使用者已经背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语使用者则一定到不了这里,说不定他背到的仅仅是七七四十九。这就证明了使用发音种类多的语言比使用发音种类少的语言思维速度快。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本原因就是汉语的发音种类比英语多,可以用更少的发音表达更多的事物。汉语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和4个声调,能组成500多个音节,2700多个发音,实际用到405个音节, 约1200个发音。而英语则不同,在国际音标中,英语只有20个元音和28个辅音,所以英语的音节最多不会超过20x28=560个,而实际使用约400个音节,由于英语没有声调,其实际发音数量也就只有约400个。换言之,不在这400个发音之内的任何发音都被视为不正确的发音,不为英语所承认。相比之下,汉语的发音种类则是英语的3以上。这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声音对应一个事物,那么,英语的400个发音只能表达400个事物,而在这 400个事物之外的事物如果要用英语表达,就只能靠声音的重复才行,用2个或者3个声音表达。普通人的一个声音约需1/4秒,如果要用英语表达第401种事物,就需2个声音,耗时1/2 秒。而用汉语表达1200个事物,只需要1个声音,耗时1/4秒。所以,用汉语的人思维和讲话的速度永远会比用英语的人快。


乘法口诀表

再以背诵乘法口诀为例,用汉语说“七七四十九”用了5个声音,而用英语“seven seven forty-nine”则用了8个声音,速度明显比不上汉语。正是因为汉语的发音种足够多,所以在0~9等十个数字中,汉语为每一个数字都分配了一个单独的发音,而英语由于其发音种类不足,除了个别数字外,大部分数字都需要2个或更多的发音才能够表达。延伸到对数字的记忆上,假设我们记忆数字时,是通过对声音的记忆完成对数字的记忆的,那么,记忆一个10位的数字,例如圆周率小数点后前10个数字1415926535,用汉语需要记忆10个声音,而用英语则需要记忆17个声音,显而易见,用汉语记忆数字的效率要高得多。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知道,用汉语记忆数字时,用1个声音就可以记忆1个数字,而英语的1个声音平均只可以记忆大概0.6个数字,记忆效率明显较汉语差一些。因此,如果要提升数字记忆的效率,我们就要用1个声音来表示更多个数字,比如2个,那么,原来10个数字需要用10个声音来记忆,现在只需要用5个声音就可以完成记忆,记忆效率是原来的2倍。


汉语拼音表

那么,如何实现用1个声音来表示2个数字呢?在这方面汉语具有先天优势。我们知道,汉语的每一个音节,是由声母和韵母构成的(零声母音节除外),如果我们将声母和韵母分别对应一个数字,那么,汉语的每一个音节,就可以表示两个数字。比如,如果我们规定声母b表示数字8,韵母a表示数字2,那么,ba这个音节,就可以表示数字82。同样,如果我们再规定声母t表示数字1,韵母u表示数字5,那么,tu这个音节,就可以表示数字15,bu这个音节,就可以表示数字85,而ta这个音节,就可以表示数字12。当我们把汉语的21个声母、35个韵母按照固定的规则分别分配给0~9这十个数字,那么汉语中的任意一个非零声母音节,就都可以表示2个数字,即00~99这10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这样,我们就实现了用1个声音来记忆2个数字,我们记忆数字的效率也就提高了2倍。比如,记忆圆周率小数点后前10个数字1415926535,原来我们需要记忆 yi si yi wu jiu er liu wu san wu等10个音节,而现在,我们按照固定的规则将每2个数字转换为一个音节,就只需要记忆tun tu pa gu mu这5个音节了。如果我们再将这5个音节加上音调,找出5个符合该发音的汉字,并且将这5个汉字组合成词语,再将词语组合成一个有意义、有画面的短句,比如“吞土趴古墓”,那么记忆这些数字将不再需要死记硬背,只需要一点点想象和联想,记忆将会变得非常轻松,甚至非常有趣,记忆效率的提升将远远高于2倍。将数字转换为汉字的这套规则,就是记忆法学习平台独创的“数字谐音系统”。

数字谐音系统

再回到背诵乘法口诀上来,假设一个小学生已经掌握了数字谐音系统,那么,他在背诵“七七四十九”时,就可以将77转换为xian,49转换为hong,原来“七七四十九”需要记忆五个声音,经过转换为,只需要记忆xian hong(鲜红)这两个声音即可。而在背诵“九九八十一”时,则可以转换为qinbi(亲笔)或qing bai(清白)来完成记忆。


数字谐音系统基本应用

研究表明,我们大脑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大约是7±2个信息单元。早在1887年,雅各布斯提出,对于一些没有规律的数字,大脑看过一遍后能回忆出数字最多约为7个。艾宾浩斯在研究后也提出,人在阅读一次后,可以记住7个字母、音节等。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教授发表论文,提出人脑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信息单元,通常为7个,浮动范围是5~9个,这就是著名的7±2效应。比如,我们试图记忆下面一串随机的杂乱数字:

48372405982137590483375

对大脑来说,以上每一个数字就是一个信息单元,根据7±2效应,大部分人所能回忆出来的数字个数应该在5~9个之间。那么,如何能够增加大脑记忆的数字量呢?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对数字进行组块,也就是增加信息单元的容量。对于上面所说的数字,我们记下的可能是4、8、3、7、2等5个信息单元,在这种情况下,单独的一个数字被视为一个信息单元,转换为汉语音节,这5个信息单元分别是 si ba san qi er。然而,如果我们换一种分割方式,将每两个数字视为一个信息单元,就可以记住更多的数字,比如我们按48、37、24、05、85进行记忆,按照数字谐音系统转换为汉语音节,这5个信息单元分别是 hui mian zhen shu fu。虽然仍是5个信息单元,但记忆效率却是原来的2倍。如果我们进一步把这5个音节转换为我们熟悉的汉字,并组成有意义的一个句子,例如“会面真舒服”,那大脑对数字的记忆效率更是可以成倍提升。

如果你想了解和学习声母、韵母的转换规则,并通过训练熟练掌握数字谐音系统,彻底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数字信息的记忆难题,欢迎你点击下面的图片参加记忆法学习平台(http://记忆法.中国)的《31天记忆法学习和训练》课程。

记忆法.中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