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把闹钟调早了半小时,不为赶早高峰的通勤路,只为赴一场和排球的专属约定。拎着装满运动装备的背包出门时,天边刚染开一层淡淡的霞光,发动车子往球场驶去,1.5小时的路程竟没半分冗长——窗外掠过的行道树、耳机里循环的轻快旋律,甚至偶尔遇到的红灯,都像在为即将到来的汗水时光悄悄蓄力。
抵达球场时,队友们早已在场地边缘热身,笑着挥挥手加入队伍,指尖触到排球的那一刻,所有关于“路途远”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一上午的时光,就在“砰砰”的击球声、队友间的鼓劲声里溜走,三场球打下来,球衣被汗水浸得贴在后背,手掌也因反复接球泛起淡淡的红,可心里却满是踏实的雀跃。有成功配合时的欢呼,比如一次精准的二传接扣杀;也有小遗憾的瞬间,比如脚步没跟上导致漏接,或是发球时力道没控制好出了界——但这些不完美,反而比顺利更让人印象深刻,像一盏小灯,悄悄指明了该努力的方向。
常听人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以前总觉得这是句遥远的格言,直到今天在球场上,才真正摸到了这句话的温度。每一次能稳稳站在场上、和队友形成默契,从来不是靠“临场发挥”的运气,而是平日里对着墙练传球、反复纠正脚步移动的积累。今天能拥有这三场球的上场机会,本身就是种幸运,可若想下次站在场上时更从容、更有底气,光靠“享受过程”远远不够。那些今天没做好的细节,比如反应慢半拍的接球、不够稳定的发球,都该变成往后刻意练习的目标——或许每天抽20分钟练脚步,或许周末约朋友多练几次配合,把零散的时间花在实处,才能让下一次的“上场”更有价值。
其实打球和生活很像,“上场的机会”从来不是随时都有,一旦握住了,就该用认真去回应。不用急着追求“完美表现”,也不用为偶尔的失误焦虑,重要的是把每一次上场都当成成长的契机:今天感受到的不足,是提醒自己还有上升的空间;今天收获的快乐,是鼓励自己继续坚持的动力。所谓“把握机会”,从来不是要一次做到最好,而是带着今天的收获,在台下默默打磨,等下次机会来临时,能比现在的自己更棒一点。
返程时夕阳已经漫过车窗,车子里还留着淡淡的汗水味,却比来时更有力量。想起最后一场球结束时,队友们围在一起击掌的画面,忽然觉得所有的路途奔波、汗水付出,都格外值得。接下来的日子,好好练习、认真期待,等下次再赴这场排球之约时,希望能带着更从容的自己,和朋友们再打一场痛快的球——毕竟,最好的“上场”,永远在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