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休了个小长假,妈妈告诉我之前我帮她在淘宝买的红豆是假的,红豆的心应该是红色的,但是到的货只有表皮是红色的,心是白色的。还提醒我,下次我自己买红豆一定要买红心的红豆。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哦,我的天哪,红豆这么不值钱的东西,淘宝都开始卖假货了,真是够可以的。回到上海以后,由于红豆快要吃完了,就跑到菜市场的干货店想采购一点,问老板有没有红心的红豆卖,结果老板瞪大了眼睛,一脸懵逼样,老实回答:好像没听过。我心里有所怀疑。回家以后我立刻打开电脑查询红心红豆的存在,结果一网友告知真相:红豆是白心的,豆类都是按照表皮的颜色来命名的,这属于常识!
买红豆其实是为了煮红豆薏仁汤,红豆薏仁汤祛湿的效果很好,上海湿气重,我每天都会煮来祛湿。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一个冬天。冬天的时候需要提前把红豆和薏仁提前一天泡起来,第二天煮的时候才能煮熟,但是到了夏天,突然就不能掌握分寸,因为气温升高的原因,不能按照冬天时候提前一天泡的方法来操作。最热的时候,泡一个小时,豆子就开始发酵起泡,然后我就知道泡过头了。后来,我干脆不提前泡,直接入锅煮15min,等到水都变红之后再闷30min。日子一天天得过去,我喝得很高兴。直到有一天我心血来潮,想要尝尝红豆跟薏仁,然后我悲伤得发现它们根本都没熟。也就是说,自从入夏以来,我喝的红豆薏仁汤效果都大打折扣,我熬制红豆薏仁汤所付出的时间跟精力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OH MY GOD!我基本做了一个夏天的无用功。我为什么一直没发现呢?因为我喝红豆薏仁汤从来都是只喝汤的,不吃红豆跟薏仁,这也导致了我完全不清楚煮出来的红豆薏仁汤有没有熟,并且我也没有尝菜有没有熟的习惯。
最近部门招了一个新同事,下周即将入职,关于他的性别引发了办公室的激烈讨论。同事A说,她从HR那边打听到新同事是女的。同事B说,我们的同事C与新同事曾在同一家公司供职,C说他是男的。这时,HR正好走来,一问才知道新来的是女的。同事A没有直接问新同事的性别,只是从HR口中听说刚生好两个小孩判断出新同事的性别。
“我以为”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以及学习中都比比皆是。有时候你以为的并不都是对的,你的判断是基于你个人对于世界的理解,所以存在一些与生俱来的偏见和偏颇。
想要消除这种与正确的事实之间的差距,就不能故步自封,要把自己的观点放到更大的环境中,对观点进行压力测试,将观点与最聪明的人比较,尝试挑战他们,这样就可以发现自己的观点错在哪里。
当然,有一些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只是个人的背景不同才造就出不同的答案。
五六月份听了很多知识网红的课程,我发现彭小六等很多前辈会教你如何在半小时之内读完一本书,对于读书追求的是快。但很有意思的是,后来我去听战隼、李笑来的分享时发现,他们对于读书更多的是追求慢。战隼老师回忆自己曾经有过一年读300本书的经历,但是后来发现把自己逼得太紧并且如何高速的读书也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读书就慢了下来。李笑来老师认为慢就是快,他甚至说,对于书中经典的词句的复述要做到一字不差。我又回过头来想了下他们的背景,前者现在属于快速上升期,需要集中发力,尽早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个人品牌,所以需要快速输入。后者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鲜明标签,个人品牌已经建立,所以没有速读的必要。对于同一个问题,作答者的作答依据的是自己的背景、自身的资源、自身的人脉等等。
总之,不管做什么事情,绝对不能从众,要有属于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当有了这个想法以后呢,再对它进行压力测试,看看自己与强者之间的差异,再重新进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