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勃周亚夫父子:难道功劳大也错了?

功高未必是好事,周勃周亚夫父子是功高震主的典型。

周勃佐刘邦建立汉朝,又为刘邦东征西讨平定叛乱,可以说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诸吕乱政时拨乱反正,安汉兴刘,又有扶立文帝继位的大功,可以说居功至伟。但还是被文帝猜忌,差点冤死狱中,多亏了薄太后出手相救,这才安度晚年。

仁厚贤德如汉文帝都顾忌周勃功高震主,所以功高未必是好事。

周勃这个人厚重少文,不善言辞,也没有架空文帝的想法,他被文帝猜忌,确实有点冤枉,他两度任相,第一次只当了一个月,第二次也才十个月,也没有总揽朝政的苗头,汉文帝为何不放过他呢?

想来想去也就一个可能,那就是汉文帝是被周勃扶立,他害怕被周勃架空,周勃没这个想法但有这个能力,所以才打压周勃。汉文帝让周勃罢相之国,这就给了投机分子一个信号,这说明周勃不再受宠,可以对他下手,周勃到了封地就被污蔑谋反,汉文帝连查也不查就把周勃逮捕入狱,这就是典型的清除异己,不是周勃真有罪。

周勃不善言辞,都不知道怎么为自己辩护,还好薄太后实在看不下去了,这才出手相救。薄太后看问题很深刻,她对汉文帝说,当年周勃手里有皇帝印玺,掌控北军,那时候他都不想造反,现在仅凭自己封地就想造反了,这不合逻辑。

汉文帝也清楚周勃没有反心,只不过是没事找事,借惩治周勃来打压功臣勋贵,塑造自己的威望。功臣在皇权面前,本质上就是威胁,这就是他们的角色属性。

周勃之子周亚夫深得其父深传,精通武略,七国之乱爆发后,周亚夫临危授命,平定了七国之乱,再一次安汉兴刘,是汉景帝的第一功臣。也算他倒霉,遇上了刻薄寡恩的汉景帝,直接被汉景帝诬蔑为谋反,逮捕入狱,周亚夫不堪凌辱,绝食五日后呕血而亡。

周亚夫的罪名还是功高震主,已经威胁到了汉景帝的权威,汉景帝必欲除之而后快。

周亚夫的权威有多夸张,汉文帝去他的细柳营视察,连门都进不去,这些将士只知周亚夫不知有皇帝,汉文帝得到周亚夫许可才进了细柳营,还被告知不能驱驰,汉文帝只能按辔徐行,周亚夫见了汉文帝连跪都不贵,只是行军礼。这算什么,严格来说,这算大不敬,周亚夫那套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借口根本站不住脚,也就是汉文帝要用他,才没跟周亚夫计较。

汉景帝跟汉文帝可不一样,汉景帝连恩师都敢杀,更何况你周亚夫。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后,当仁不让的成为丞相,但相权和君权从来是相抵触的,周亚夫做了丞相后数次反对汉景帝的君命,汉景帝想废太子,周亚夫不同意,想册封大舅子为侯,周亚夫不同意,想册封投降的匈奴王为侯,周亚夫还是不同意,这基本上算是和汉景帝对着干了,汉景帝自然不能留他。更重要的是,汉景帝觉得周亚夫能力太强,他怕万一他死了,他的儿子汉武帝不一定能镇得住他,还不如除了利索。

恰好,周亚夫治家不严,本以为退休在家能安享晚年,偏偏被人抓住了把柄,他的儿子居然敢购买甲胄,这是要谋反吗!这就给了汉景帝杀他的理由。

狡兔死走狗烹,这真是古人用无数次鲜血总结出来的道理。

只要你手握兵权、相权,就一定会对至高之位产生威胁,哪怕你并无反心,但你的地位就注定你有反心。

君王总有危机感,他总觉着在他的龙椅背后,有一双眼睛在暗地里窥视他,让他坐卧不安,只有死人才没有威胁,所以就杀之而后快。

周勃和周亚夫父子,都属于那种有能力,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将领,但偏偏是这种人对皇帝最有威胁。

现代企业,有很多劳苦功高的创业伙伴被清洗,本质上和周勃、周亚夫被清洗一个道理,很多老板只知道同甘苦共患难,但很难做到同富贵。

董宇辉被逼出走离开东方甄选就是最好的证明,易中天做客东方甄选时,问董宇辉知不知道霍去病为啥会早逝,就在暗示董宇辉功高震主,很难善终,所以董宇辉才从东方甄选离开,选择单干。

功高未必是好事,很有可能是败亡的根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