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90年代初出生的独生子,听说那时候计划生育管得很严,其实很羡慕有兄弟姐妹的同学。最近看了格非小说《望春风》,里面描写的普通而平凡的农村人生活,特别容易让我回想起小时候在村里玩的一幕幕片段:三五成群地小伙伴一起玩木头人、躲猫猫、跳房子、跳皮筋、滚铁环、打弹珠等等。虽然没有现在儿童乐园玩的那么精致,但我觉得我们儿时的游戏更有人情味,更容易沉淀在内心深处。到现在还会念想起那时,到了饭点,我妈在门口高声呐喊:xx,回来吃饭了!有时候其实跑到压根听不到的地方玩耍,但冥冥中就好像能感应到这时候母亲的呼唤,连忙跟小伙伴说我要回家吃饭了,然后匆匆跑回家,果不其然,跑步途中母亲的声音一步步清晰嘹亮地涌入耳中,心中带着一丝丝惶恐,怯怯地回到家中。看看现在的孩子在高楼大厦里围着的一方地里玩耍,突然觉得我们那个时候的野孩子,也有更让人津津乐道的童年。
小时候的我很爱在外面玩,爸妈白天在外工作,晚上七八点才回来。每到暑假,基本就是我一个人在家,其实想想还是很孤独,很心酸,大概也是从那时候起学会了独处,学会了一个人也能独自生活。虽然隔壁家是舅舅、舅妈,但关系并不是那么融洽,也不爱去蹭吃蹭喝,免得听到不想听的碎语,图个清静。现在长大了,按理说小时候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应该感情很好才是,她们也都结婚生子。但不知道为何即使碰巧见面了也基本上不怎么打招呼,估计是我也有些回避,不主动吧,很怕突然的寒暄,问一些近况,让儿时的记忆瞬间崩塌。所以有时候觉得自己越长大越习惯孤单,也有些矫情,即使有时候一个人突然很想有个伙伴,一起吃饭、压马路、看电影,但还是只是在脑海里想想:算了,我那么不主动,不想麻烦别人,应该就一个人待着吧。其实我性格真的很温柔体贴,待人也很真诚,也是非常珍惜朋友的人,但也是那种:你不联系我,我也就不会联系你,然后就淡了。所以有时候在想自己到底有没有可以任何时候打电话,对方都会赶来陪我的朋友?但我想这事应该不会发生,因为我从来都不会麻烦别人。大概这也是我会感到孤独的原因吧:怕麻烦人。有时看到一些文案,说人其实是渴望被需要,被重视的。我仔细一想,确实人都是想要被照顾,被捧在手心里,但同时也渴望被需要。而你能够让别人感觉到你需要他,而他又乐意去帮你,这其实是更高情商的一种体现。不要怕麻烦别人,这其实是感情增进的添加剂,不然你就真的一个人孤独的无所不能高傲地生活。
想来人都是矛盾体,我的性格也有如此多面性,小时候这么调皮的男孩,到初中、高中之后变得如此听话,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孩子。但不管怎样,我还是希望自己始终保持温暖善良。虽然总是被人说好人,但不希望自己是烂好人,面对自己讨厌不喜欢的事,不冲动,但也不委曲求全,用自己善良的锋芒去刺破虚伪假面,仍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儿!
春风望野阔,秋痕如梦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