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游记
2021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其实这个想法在脑海里盘旋了许久:一没时间,二无同路人,旅游的真谛是回归自我。时机不对,风景只是停留在眼里;随团则是打卡式出行,再美的景也会随着流水线作业减色,既然如此,那就一个人旅行,哪怕最终只是去海边吹吹风,也是欢喜的。
先是六个小时的高铁,后坐上前往舟山的大巴,经过两个小时的路程,到达普陀山汽车站,然后到朱家尖附近的酒店,清晨四点被一阵清脆婉转的鸟鸣吵醒,估计鸟儿们心情也是不错的,天已泛白,但灰蒙蒙闷闷的,海风从窗户钻进计程车,头发像海草一样随风飘扬,也唤醒了低沉的心情。
心情刚刚雀跃,就显出经验的不足,随波逐流都有点摸不到头脑,买票选错了窗口,站错了队,一顿折腾后认识了同样一人旅行的小姐姐,两人为伴,坐上了前往普陀岛的轮船。
第一站是普陀寺,迎接我们的是高大秀敏的樟树,黑黝树干上长满了青苔,枝叶扶苏,郁郁葱葱,填补着天空的寥落,历经百年依旧昂扬生长。走出寺庙是一汪碧池的荷塘,接天莲叶的样子顿扫弥留心底的尘埃,想必到了晚上必定是别样的荷塘。临近中午空气潮热温吞,我们坐上了山顶的缆车,几朵浮云,一座高塔,三五只海鸟翱翔在群岛间,琉璃黄瓦的普济寺犹如镶嵌在绿野中的壁画,夏风透过缆车在欢快的唱歌,脚底下是漫山遍野的小黄花,这或许就是风住过的街道。
前往佛顶山路上,小道两侧植被绿的清新,时时刻刻表明雨珠来过,就连石阶上也留着雨的印记,未闻雨声何来雨落,带着不解,穿过长窄的甬道,豁然开朗迎面四字“佛顶顶佛”,山顶即到达,走出寺庙,有诗人陆游和禅师树下论禅雕塑,可见云海佛国渊源流传,自古便是文人雅士参禅顿悟的圣地,我们又顺着人流来到一座四四方方的望台,天气灰蒙蒙的,云雾缭绕下的群山依稀可见,在这里云和雾是主角,分不清哪些是云,哪些是雾,云也与别处的不同,你能清晰的看到像棉花糖一般层层分明的云朵,有白色的也有灰色的,甚至还有灰白色相间的,蓬松可爱的至极,美的无法言语,此时如雾般轻盈的小雨落入肌肤即化,海风吹来,清凉阵阵,才明白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感觉是怎样的惬意。
下山时我们选择步行,途中不断遇到三步一拜虔诚的上山的香客,还有同行的大和尚们,大家都静静的下山,小声的交谈,唯有蝉鸣此起彼伏于耳边,越发显得山林幽静,此处的蝉鸣与别处不同,不知是参悟禅音较多,还是饱餐云露的缘由,连嗓音都低沉的迷人,余音缭绕,竟让我产生了蝉鸣和蛙鸣互相呼应的错觉,问了同伴,也说未听见蛙鸣,想来也是,白日的山岛上怎么会有蛙鸣呢,小雨不知什么时候歇了脚,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开始赶了路,像极了笼在青沙帐轻烟。
下山后我们又徒步前往善财洞和梵音洞,这是最耗体力的路程,也是最能细细欣赏南方风景的时刻,双眼立刻忙不应暇,就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好在有小姐姐,告诉我什么野杨梅、橘子树、柚子树,自然我也不肯放过这难得的机会,一路上花花草草撸不停,在遮天蔽日树荫下行走,走在石缝里长满青苔的石道,惬意渐渐被疲劳取代,以至于看到美景都见怪不怪,只想停下来好好休息。其实梵音洞还是很值得去看的,根据地势呈螺旋建筑,名副其实的景中景,颇有“你在山下看风景,而我在山上看你”意境。
黄昏十分我们来到南海观音大佛下,在橘色路灯映衬下,天空越发显得寥廓,林间小道也显得十分幽静,大家都心照不宣的走在左右两侧步行道,偌大的主道倒显得生分了许多,这里的树和花都很清新,连猫都不不同于其他处的,闲庭信步如在自家院子一样,当你靠近它时或打算与它同步,都不带望你一眼,自顾自的前行,随性而为的猫生也让人颇为羡慕。
当我们下山时和雨不期而遇,起初是微微,渐渐地变大,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砸在地面上,溅起一汪明月,此时樟树叶子也被淋的楚楚动人。雨歇后,人群三三两两的散去,徒留青山在云雾中缭绕,浅海的水犹如黄河水一般浑浊,已然没有了最初的蓝。再回首,依旧可见观音大佛,安详的面朝大海,见证每一次潮起潮落,为迷途中的帆船指引归途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