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人生有很多巧合,但我还是相信“缘分”这个东西,不仅确实存在,而且很美好。
已经过去的十多年,活在一个熟人堆里,和那里面的人因为一些必要的必然的故事产生交集,那种“熟悉”顺理成章,并“上演”多年。
我从未想过,有一天可以和完全陌生的人成为朋友,从相遇到相识,慢慢地再相知。
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哦,原来真有不期而遇这么回事。
我惊异,我好奇,我也感到幸运,原来这千篇一律的生活还是有波澜的。
今天,微信那头又传来了小七的消息:
“看看十号能不能回来”
我眼睛一亮,不由得嘴角上扬,因为前一秒我刚评论完她的朋友圈,这分明是她对我郑重地作出进一步的超乎寻常的更真切的回复嘛,顿时心里暖暖的。
说这句话,源自我们上周六的一个约定,我们约好这个月10号见一面。而今天距离我们上一次见面,已接近三年。
当我在键盘上打出“三年”这个词的时候,顿感时间匆匆,真如白驹过隙,恍然间,三个365天都遗失在了岁月长河里,记忆却在其中荡涤得越发清晰、深刻。
2014年的冬天,正值大四,那是个到处投简历、听宣讲会、参加各种笔试面试的季节。我离开北京,回到重庆参加秋招,在重庆大学的某个教室,我和小七作为两个小组成员相对而坐,还没进教室前,我就注意到这个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的女生了。没想到我俩竟然被安排在了同场面试。
我们这组考生答题完毕后,面试官向小七所在的小组提问谁回答得最好。我记得当时面试官还在环顾四周等待“毛遂自荐”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时,小七就有点“坐不住”了,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终于她举起手来,表示她愿意主动回答这个问题。
我万万没有想到她会把目光转向我:
“考官好,我觉得这个女生回答得最好,并且她的声音清晰、肯定,分析得也到位。”
她站起来说这句话的时候,依然带着那种笑容,只是笑得更开了,可能是因为在说话的缘故吧,牙齿也不只露出了八颗。
我有些惊讶,一是因为站起来回答的这个人恰巧是我比较注意的那一个,二是因为这个人指向的人竟然是我,三是我觉得自己回答得实在很一般,我认为她是高看我了。
但是自那时起,我对这个女孩油然而生了一种好感,不是因为她夸奖了我,而是她身上有一种自信和光芒,她的笑容就像她的五官,天生一般,自然、真诚,和她的笑容很清爽一样,她的声音干净、利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那时我就在想,她做起事来一定也像她说话一样,雷厉风行、干脆果敢。
也许她对我也像我对她,有种莫名的好感吧。面试完了我们一起去吃了晚饭,简单聊了些。自那以后,一别就是三年,除了偶尔的微信联系,再没见过,连彼此的声音都没听过。
有时挺感谢网络时代的福利,尤其是微信,它能把时空都相隔很远的两个人联结在一起。
不凋不败,不盛不乱,激烈又纯然
我和小七分别的这三年,断断续续保持着联系,和朋友圈每天铺天盖地的消息比起来,实在少得可怜,但每次说起话来,没有生疏感,我觉得这很难得。
不知什么时候,我被她从好友里剔除了。所幸这是个美丽的误会,上周六的早晨,我们恢复了通信,当时我正从睡梦中醒来,便收到了阔别很久的小七发来的消息,很是欢愉。
恢复通讯后,第一件事是立马去她朋友圈看她“消失”的这段时间都在做什么。
如今的她在绍兴办了家教育机构,做老师,带领着一群可爱的孩子。
那个娇小的女生,站在黑板前拍了无数张照片,有时是只她一人,有时是拥着三五个小孩,有时是在讲课,有时是举办活动,有时她穿着俏皮的裙子,有时又打扮得真像个老师那般严肃,风格不同,情景有别,唯一相同的是她脸上的笑,还是那么自然、真诚。
在朋友圈这片天地,她一直是个狂放不羁、自由驰骋的女子,很是引人注目。
她每天分享生活点滴,记录心路历程,她每天的朋友圈常常四五条,她割了双眼皮会在朋友圈发“通告”,她也常常发聊天截图晒幸福,她从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她总是那么真实地袒露和表达着自己,她像一个太阳,绽放着自己的光,主宰着自己的一切。
她说暑假班结束了,买好了机票回来呆两天,我在想,我们再次见面,会聊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