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源:http://www.dudj.net/zhexuezongjiao/5/
"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
- 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
- 佛法有"教外别传",
- 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
禅宗传述的宗系
- 达摩于梁武帝时,约520-526年,到中国,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 五祖弘忍有两个大弟子,分裂为南北二宗。
- 神秀创北宗
- 慧能创南宗。南宗不久超过了北宗,慧能被认为六祖。
- 弘忍自知快要死了,把弟子们召集在一起,说现在要指定一个继承人,其条件是写出一首最好的"偈",把禅宗的教义概括起来。
- 当下神秀作偈云,神秀的偈强调宇宙的心,即道生所说的佛性,"即心即佛"。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 针对此偈,慧能作偈云,慧能的偈强调僧肇所说的无,"非心非佛"。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 据说,弘忍赞赏慧能的偈,指定他为继承人,是为六祖。
禅宗
a.第一义不可说
"问:'如何是第一义?'师云:'我向尔道,是第二义。'"
不落言筌
- 第一义不可说,因为对于"无"什么也不能说。如果把它叫做"心"或别的什么名字,那就是立即给它一个定义,因而给它一种限制。像禅宗和道家说的,这就落入了"言筌"。
- 弟子问到佛法的根本道理时,往往遭到禅师一顿打,或者得到的回答完全是些不相干的话。
-- 例如,他也许回答说,白菜值三文钱。
-- "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 弟子问到佛法的根本道理时,往往遭到禅师一顿打,或者得到的回答完全是些不相干的话。
- 一切佛经都与第一义没有任何真正的联系。所以,建立临济宗的义玄禅师(866年卒)说:"你如欲得如法见解,但莫授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始得解脱。"
b.修行的方法
不修之修
- 要充分相信自己,其他一切放下,不必于日用平常行事外,别有用功,别有修行。这就是不用功的用功。
- 不造新业,并不是不作任何事,而是作事以无心。
- 因此最好的修行方法就是以无心作事。这正是道家所说的"无为"和"无心"。
- 以无心作事,就是自然地作事,自然地生活。有些人刻意成佛,却往往不能顺着这个自然过程,原因在于他们缺乏自信。
- 义玄说:"如今学者不得,病在甚处?病在不自信处。你若自信不及,便茫茫地徇一切境转,被它万境回换,不得自由。你若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祖佛不别。你欲识得祖佛么?只你面前听法的是。"
- 禅师们所强调的,是修行不需要专门的行为,诸如宗教制度中的礼拜、祈祷。只应当于日常生活今无心而为,毫无滞着;也只有在日用寻常行事中才能有修行的结果。在开始的时候,需要努力,其目的是无须努力;需要有心,其目的是无心;正像为了忘记,先需要记住必须忘记。可是后来时候一到,就必须抛弃努力,达到无须努力;抛弃有心,达到无心;正像终于忘记了记住必须忘记。
c.顿悟
见道
- 南泉禅师普愿(830年卒)告诉他的弟子说:"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岂可强是非也。"
- "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后两句最初见于《六祖坛经》,后来为禅师们广泛引用,意思是,只有经验到经验者与被经验者冥合不分的人,才真正知道它是什么。
d.无得之得
- 顿悟之所得,并不是得到什么东西。
- 舒州禅师清远(1120年卒)说:"如今明得了,向前明不得的,在什么处?所以道,向前迷的,便是即今悟的;即今悟的,-便是向前迷的。"
- 在前一章我们已经知道,按僧肇和道生的说法,真实即现象。禅宗有一句常用的话;"山是山,水是水。"在你迷中,山是山,水是水。在你悟时,山还是山,水还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