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真是如白驹过隙,一眨眼的功夫,人生已经过半。时常不觉得自己已经是个中年人了,内心竟然还觉得自己是个小孩子,但周围的环境时刻在提醒你,你已人到中年,你得应对周遭的一切。
既然人生已走到一半,还有什么是放不下的呢?曾经的慌张、自卑、不合群,甚至是啼笑皆非都已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在风中了。再回望过去的自己,想抱一抱自己,也想对自己说,你已经在当下做得很好了,无须再苛责自己。
经历了忙碌的工作之后,我今年慢慢静下来了,也学五柳先生常著文章以自娱,自得其乐,偶尔会给老同学们发发文章,瞬间激起满屏的怀念和想念。
老娟说国庆见一面吧,我和老梅欣然赴约。同时决定再约一次分班后学物理化学的女生,果然大家也是欣然赴约。我想如果不是岁月的沉淀,不是历经沧桑,不是人到中年,也许就聚不起来,所以好饭不怕晚。
从千禧年的秋天到今年秋天,从初相识到再重逢已整整二十五年,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都已消失在人海,偶尔几次见面都已走不进对方的生活,甚是遗憾。
大家从懵懂进入社会,在社会锤炼了二十多年之后,再一次相聚在一起,我的内心百感交集。看着眼前的她们,再回顾高中时期的她们,当然还有过去和现在的自己,大家的面相都没有变,但思想早已改变。尽管如此,大家依然能够聊到一块去,我想这就是少年时的友谊吧,是返璞归真,是我们的根基未变。
一、回顾高中时代的青涩
1、高一(10)班:短暂的快乐时光
千禧年的秋天,我们相聚在周庄高级中学的高一(10)班,来自兴化周边的一群学生相聚于此,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每个人脸上都有纯真、朴素和懵懂。还有很多熟悉的面孔,有教物理的班主任袁老师,教化学的王老师,还有学霸大海、随和的八哥,还有一群懂事的女生,还有很多人......
女生宿舍就在教学楼后面,一共八个女生,其中一个是其他班的,不太熟络,但也各种状况不断。我记得宿舍有一面大窗户,正对着教室,我们常常三点一线:教室、食堂、宿舍。
初入宿舍的场景历历在目,爬上二楼,穿过逼仄的过道,走到最里面,刚打开宿舍门,大家都已收拾好铺盖和物品,坐在床上聊天休息。当时是我表哥送我过去,大家发现有男的进来时瞬间发出了尖叫声,可以说大家是用尖叫声欢迎我的。
我刚到时选了靠门左侧的上铺,也开始收拾东西,后来进来一个很洋气的女生,她妈妈送她来,带了很多水果分给大家吃,一看就是家境很好的样子。军训时她戴的帽子也是与众不同,她的言谈举止和讲话的口音也是与众不同,名字也很好听叫敏,她常常在晚上哭泣,因为想家。可能是我对她的关心,所以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高中时期包括毕业后很久,我们一直保持联系。
因为食堂伙食太差,还有长身体的缘故,我和老敏常常去校门口买一元钱的面包吃(三角面包夹奶油,算是三明治吧),还有她陪我买了很多水果去看望乡下的外婆,外婆因腿不太能走,且年纪很大生活很苦,我和老敏在回学校的路上一边走一边哭,那个场景历历在目。
那时候的零食主要是方便面、火腿肠和梨子,我常把零食放床头,有时下课都忍不住要回宿舍啃一口方便面,夜里也常常吧唧吧唧吃个不停。特别怀念那个青葱的岁月,不仅怎么吃都吃不胖,而且特别容易满足,没有一丝烦恼。
老梅的床铺靠窗户的右侧,与老敏对床,常常记得她总是喜欢坐在床头,她极爱方便面的调料,常用热水冲泡火腿肠和调料,那叫一个香啊!还有洗头的秘诀我也是跟老梅学的。
我从走读突然开始住校,跟老敏不一样,我感觉到兴奋,好似冲突了束缚一样,对一切都充满新奇!也常常发现新大陆,比如叠被子,我发现自己叠的被子永远要比别人叠的小,后来才发现我每次都是叠三道,别人只是叠两道,原来如此,恍然大悟的感觉。
老娟住在我对床,很文静很内秀,常常听不见她说话,她说话的时候总是不急不慢一本正经,她当时把“拖鞋”称作“拖搭子”让我笑了很久。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她坐在床上大哭,说少了一张百元大钞,我们都在帮她找,最后在靠近墙角的一个卷起来的凉席底下发现了,她破涕为笑。
高一的课程很轻松,貌似只要认真学就能收获很好的成绩,整个高一阶段,我除了缺乏生活能力和开不起玩笑以外,基本算是比较快乐的!
2、高二(10)班:文理分班过渡期
进入高二阶段,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政治、历史、地理常常让我头疼,初中的肤浅认知告诉我这些都是副科,无须花精力学习,然而在那个年代是要算作总分的,我总是会被拉下不少分。
特别是历史,我不知道当时为什么一定要记林则徐两次虎门销烟分别是哪一年,除了我不想记以外,这种历史年代的强行灌输也让我很反感。直到几年前在总统府陶林二公祠里看到林则徐的事迹,才真正感受到他的伟大。后来读散文、读人物传记、读小说、读方法论、读哲学,再到读历史,才感受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以及各个时代涌现出来的优秀领袖和救国救民的英雄人物的高尚品德。
借由学历史,可见我高中时期的局限性,死学习,不爱思考,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习效率极低。我记得物理是我特别喜爱的一门学科,那时袁老师会在周末抽半天给全班补习物理,我常常在课堂上把袁老师的板书一字不落的抄在本子上,总想课后再看,实际从来没看过,这就是典型的学习方法有问题的案例,课堂上并未全部吸收,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了记录上。所以在学习进入高二阶段深度总结提炼整合的时候,我就会掉队。
关于教科书的局限性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困惑,世界上的书籍典故如浩瀚海洋般深邃,教科书仅仅是节选或是一个小片段,如何能让学生通过皮毛学到精髓就是个问题,总之我就是不得其法。但反过来看,为什么在同一个环境下,就有人能学通学透,就不会受皮毛的局限影响?我想这就取决于人与人之间认知和悟性的不同,有人是被动灌输,比如当时的我;有人爱思考爱探索,爱打破砂锅问到底,想要探究事物的原委,推究事物的原理。死学习与学得活的人比较,就相形见绌了。
最后我也选择了学物理和化学,其实我的化学很差,也不知何故,估计是想留在老10班吧!老敏、老娟和老梅都选了生物和化学,与她们分开也是我变得不那么快乐的原因之一。
3、高三(10)班:我彻底掉队了
刚进入高三,环境立马就不一样了,不仅班级里精英荟萃,学习的难度和强度都已加深,此时拼努力已经没有用了,拼的是智力和耐力,我就这样掉队了,连平时最擅长的数学也在慢慢退步。
最后班级里还有6个女生,大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学习,有人靠智力,有人靠努力。不得不说,此时的女生确实学不过男生。总之整个高三都处于你追我赶的高压状态,与高一高二截然不同。
姚的智慧从她那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就可以观之一二,她的智力超群,完全可以跟男生媲美,非常的理性且爱思考;施的聪明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小小的人儿大大的智慧,于嘻嘻哈哈中就能把学习搞定;兰也是极其聪明的,课堂积极互动,回答问题总是出其不意;进有点大智若愚,我常说她是马大哈,口头禅是“什么稿子啊”,然后哈哈大笑,她的学习也在我之上;荣也是认真刻苦型的,但她比我活络多了,学习之外也会找点小乐子,没有我死板,也没有我心事重;而我就像是一头老黄牛,每天争分夺秒、勤奋刻苦,但心态总会崩溃于一瞬间,恶性循环于种种郁郁不得志。
女生宿舍后来搬到了食堂后面的小红砖瓦房,记得宿舍唯一的小窗户后面是一个猪圈和一个厕所,常常臭气熏天,条件十分艰苦。宿舍里也有很多很搞笑的事情,特别难忘的是荣的黑色塑料袋事件,她的一气呵成真是要把人笑死。
学习压力越大,我越不合群,常常很苦闷又不得其解。我时常会忆起这一段过往,心态不好、学习方法不对,加上疑神疑鬼患得患失,再努力也只是徒劳。后来我搬到了校外姨妈家住宿,高考一模的迟到事件彻底将我打败,于是我选择了沉沦,那是一段极其悲伤的过往。
也正是经历了这个阶段,才得以让我在后来的家教生涯中反思和醒悟,原来的自己太过于死学习,不得章法不得要领。换一种心态,重新整理一下学习思路,凡事多问为什么,原来学习也可以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是可以事半功倍的。
二、阔别二十多年的重逢
1、10.3与老娟老梅同游李中水上森林
原计划10月3日中午一起在兴化聚餐,可我磨磨叽叽一直到中午才从南京出发,于是改时间,约下午2:30在李中水上森林见面。
尽管很多年未见,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老娟和老梅,老娟还是老样子,她自带的表情和口音一点没变,性格里还是有一点小纠结,也有一点小洒脱;老梅气质优雅,二十多年的教师生涯赋予了她独特的气质与魅力,身材维持的很好,比高中时还苗条。
我们一起漫步在雨中的森林公园,一起聊毕业后的人生、聊记忆中的老同学、聊高中时候的糗事,不亦乐乎。偶尔也找路人拍照合影,定格多年未见失而复得的小美好。其实人生并不怕离别,而是怕离别后不再重逢,所以只要重逢了就不怕。
逛完公园,老梅送我回家,路上又是一路畅聊,慢慢发现我们都曾困囿于自己的家庭,遗憾家庭的认知未能托举年少的我们。我们都羡慕老娟和老敏富足的家庭给予她们的底气,而我们只能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所以年少时我们都郁郁寡欢,常常表现出惊人的懂事和刻苦。
聊天中,老梅常常失意于高中时期的不圆满,句句打在我的心坎上,狠狠与我共鸣。从朋友圈里,我看着她又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小圆满,她打乒乓球、玩滑板、画画、养花、读书,无一不在取悦自己。
人到中年,我也开始取悦自己,从舍不得在自己身上花时间到真心实意地去徒步、读书、写作,还有打开自己去交朋友去观察别人,我甚感欣慰。好在我们都借由自己的努力走出来了,人到中年才发现,生活是需要花时间经营的,舍得为自己花时间就是爱自己的表现,庆幸我们都找到了爱自己的方式,都从那个迷茫的小女孩长成了有思想有主见的大人。
2、10.4高三女生相聚“静当别院”
受老娟的影响,我主动约了10班的女生4号聚一聚,大家一拍即合。有人真的是一毕业就没见过面了,阔别二十多年再相见,会有怎样的感触呢?一切都未可知,我只知道是时候见一面了。约见面前,大家一致提议一定要喊上八哥,由此可见八哥的好人缘,八哥也不扫兴,说来就来。
在南京生活多年,逢人问是哪里人,我总会说是兴化人,可我实际没怎么去过兴化城里。因最近读历史的缘故,我很想去郑板桥故居看一看,于是选了附近的饭店“静当别院”,提前去一看,装修还算雅致,特意预订了一条船式的餐桌,静候大家光临。
4号一早,我提前去了板桥故居参观,感受兴化本土的名人郑板桥的生活成长氛围,故居里陈设分明、风景宜人,遍地竹林,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水池中央的荷叶正盛,真是读书画画写字的好环境。牌匾上“难得糊涂”正体现着郑板桥的豁达与淡泊名利。
回到“静当别院”,大家陆陆续续到来,荣第一个到,在门口我俩互相对视,她一直盯着我看,真诚到让我害羞,她的军人气场已完全消失殆尽,此刻她就是老同学,随和且平易近人。姚老师第二个到,她依然留着高中时期的短发,真是一点未变,恍惚间,好像又穿越回了高中时代,那个让人怀念又放不下的时代。八哥紧接着到来,四十岁的中年男人身材依然保持的很好,如果不是他的笑容和口音,我都会好奇为啥叫他八哥。施老师到来时,我一眼没认出来,反复确认才发现是她,我与她实实在在是二十年未见了,爽朗的笑容依旧没变。进这个马大哈又是最后一个到,一见到她就忍不住要咧开嘴,她自带的喜感和没有距离感可能她自己都不知道。
一坐下来大家就开始畅聊,毫无距离感,就像是高一考完试大家一起对答案的场景,激烈而又兴奋。大家一起聊当下的生活,聊期间的重逢,也聊还在联系的老同学,还有孩子。不知为何,一旦聊到孩子,大家都不淡定了,纷纷说起为人父母的不容易。我想也许是我们这一代人太认真太懂事了,规则意识和道德感太强了,所以孩子的出现就是要告诉我们,人生无须刻苦和自我苛责,我们都应该找到自己的热爱,发挥自己的特性,走一条轻松欢快、不惧外界眼光的独一无二专属于自己的路。
姚老师和施老师继承了老班袁老师的衣钵,都在教物理,听说还有兰,而且她们都已是学科的带头人和佼佼者,我突然感到有点庆幸,好似传承了一些什么,貌似借由这种传承,我们可以往前溯源,可以抵达青春。八哥从一毕业就在一家公司呆了二十多年,可见其长情,现已是公司的中高层,也在致力于校企合作,帮助准备就业的孩子们科普社会和企业的规矩和经验。荣已在部队从业二十多年,勤奋努力如她,多年来一直不断提升不断进步,有望在接下来继续升级,为国效力。大家在羡慕她享受国家福利和优待的同时,也佩服她时刻紧绷且一直奉献的毅力。进依旧大智若愚不声不响,句句话都让你忍不住哈哈大笑,轻松愉悦,她多年前在南京从事蒙牛经销时,我们常常见面,后来她回泰州安家,又从事十月稻田大米经销,早已是中高层了,她的性格是她的加分项。
看着老同学们依然眼里有光心里有爱,我也很感动,她们一直未变,好像一直在等着被呼唤和被召集。姚老师说,我们相聚一定要AA制,这样友谊才能长久,以后大家常聚,到北京,到南京,到苏州,到泰州,到兴化,再由各自做东。我期待她们来南京,也走进我的生活里。
三、写在最后
有一次在徒步路上,我跟张主编偶然聊起关于朋友的话题,我突然有个疑问:曾经出现在我们生命里的人为何会消失在茫茫人海中?静下来回忆,脑海里闪回无数个人,有朋友、有同学、有同事、有街坊邻居,还有很多熟悉和不熟悉的陌生人,总之,茫茫人海中,我们遇见了很多很多人,有的人可能终身都不会有交集,可有的人明明很值得珍惜,为啥又都走散了呢?
一个人,从求学到步入社会,总会有不同的认知和不同的烦恼,我想困住我们的就是认知和烦恼,时常会担心对方变了,担心对方看不上自己,偶尔也会觉得自己和对方做不到互相成全,索性就各自安好吧!
我是一个从不主动的人,我总习惯等着别人来找我,特别是在我前半生中,有时别人约自己还会扭扭捏捏,各种因素参合在一起就会爽约,慢慢的,朋友就少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舍不得花费自己的宝贵时间,由此封闭住了自己,自我阻隔了与外界的联系。
当我开始徒步和写作后,我开始把时间留给自己,慢慢打开了心门,慢慢意识到人的认知是可以提升的,那就是要到朋友们中去,去观察别人的生活,去虚心向优秀的人学习请教,去整合自己内心的纠结和痛苦,慢慢的,整个人都清爽了,如释重负、轻装上阵。
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