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一条微博以迅雷之势冲上了热搜第一,微博瞬间爆了。
“李云迪嫖娼被捕。”
李云迪是很出名的钢琴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钢琴王子”。
最近他参加了一档综艺《披荆斩棘的哥哥》,播出即火爆,更多人认识了他,一时圈粉无数。
然而这样一个在大家心中温文尔雅、气质脱俗的钢琴王子,竟会参与嫖娼。
微博里好多人对此发表了评论,有震惊,有愤怒,有悲伤,有惋惜。
其中有一条评论引起了我的注意。
“长得好看又有钱居然还要嫖娼?”
我读了几遍,越读越觉得这句话有说不出的诡异。
它好像在说一个大家都公认的事实,但说出来又像一根针扎在每个普通人的胸口,让人觉得刺痛、压抑。
长得好看、又有钱居然还要嫖娼?
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藏着一种畸形的价值观。
在中国,即使是法盲也知道嫖娼是性质恶劣的违法行为。光是看到“嫖娼”这两个字,脑海里就会自动浮现出聚众淫乱的肮脏场面。
嫖娼被抓的人,除了被行拘和收容教育外,出了监狱会遭人唾弃,被社会不耻,一生背负巨大的心理阴影。
而“你长得好看又有钱还要嫖娼”的说法,无疑是轻描淡写地改变了问题的性质。
这句话就像我们日常的对话,“你都这么瘦了还要减肥?”、“你都这么有钱了,还省吃俭用?”
不是不可以减肥,而是你这么瘦了,没有必要减肥;不是不可以省吃俭用,而是你很有钱,没有必要省吃俭用。
“你长得好看又有钱还要嫖娼”,换句话来说就是“你长得好看又有钱,没有必要嫖娼”。
从一个可不可以的问题,变成了一个有没有必要的问题。
因为没有必要,所以做了也不会有太大损害。行为的严重性一下子就降低了。
法律规定了每个公民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违法犯罪不是你没有必要这么做,而是你不可以这么做,因为这样会危害公序良俗,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李云迪作为公众艺人,他的影响力更甚。他本该做公众的榜样,道德的楷模。既然享受着高额的薪酬,就应该在艺术道路上精益求精,更好地回报社会。
可他却放弃了一个音乐家的自律自持,卷入性质恶劣的违法行为,对爱他的乐迷,培养他的老师,照顾他的父母,关注他的大众,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创伤。
“颜值不是挡箭牌,才艺也不是护身符。身为明星,更该洁身自好。”
所以能说出“你长得好看又有钱还要嫖娼”的人,实际上是没有基本的法律意识,对事件性质的理解是错误的。
除此之外,这句话暗含的意思让我心寒。
有人认为长得好看又有钱的男人没有必要嫖娼,是因为觉得光靠他们的自身条件,就会有一堆女人扑上来,完全不需要花钱去找女人。
细品,细品,这句话里的偏见和嘲讽。
一是觉得女人贪婪又肤浅,只要对方有钱有权,皮相又好,就会心甘情愿地倒贴过去。她们水性杨花,毫无羞耻之心。
之前沸沸扬扬的吴亦凡和都美竹事件,在真相公开前,网友几乎一边倒地认为是都美竹倒贴吴亦凡。
“吴亦凡英俊多金,一定是都美竹为了得到他的关注,才对他死缠烂打,在网上博同情。” 类似的言论层出不穷。
直到都美竹不顾自己的声誉,爆出了一个个“雷神之锤”——确凿的证据,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样的男人也会犯错啊。
在正式场合,我们大谈男女平等。却在闲谈间,不经意流露出了偏见。
这才知道,许多话都是漂亮的酒瓶,里面放的,还是原来的酒。
二是以为有钱有势就可以要什么有什么。富人和穷人是不平等的,富人能享受到的荣誉地位和物质,穷人倾尽一生都无法拥有。
像李云迪这样的男人,有豪房豪车,有大把的女孩追着他。只要不违反法律或者能逃避法律的制裁,他就能够呼风唤雨。
这或许是现实,但它是文明社会的糟粕,是我们要剔除的东西。不能因为不好的现象总是存在,就对它习以为常。
这不是一个文明社会发展该有的模式。大官贪大钱,小官贪小钱,在哪个时期都有。
但一直存在,并不代表它是对的。
所以现在我们有了多种举报检举的渠道来改变这一恶习。富人在经济上占据更多的社会资源,但这不是他们胡作非为的借口。
作为一个公民,他们一样要守法律、讲道德、懂礼貌。普通人在受到强权压迫的时候,也要据理力争。因为人人平等,是任何时代不变的真理。
法国文豪巴尔扎克说:“人们看着别人做坏事,听之任之,习以为常;开始时默许别人干,到最后自己也干了起来。久而久之,灵魂不断被可耻的勾当所沾污,变得越来越渺小,高尚思想的弹簧渐渐生锈,而平庸这根绞链却越磨越松,不推自转了。”
那些羡慕有关系可以走后门的人,等他们有了能力和关系,也会走后门。
深信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人,等他们有了钱,也会拿钱收买人心,满足自己不正当的意图。
认为有钱有貌就对女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人,将来有了条件,也会视女人如衣服,轻易地抛弃。
此次事件爆出后,李云迪出演的综艺镜头全部被剪,数个代言也宣布终止合作。
他引以为傲的多个头衔——“重庆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香港青联副主席”被一一撤销。
一夜之间,他从万众瞩目的钢琴王子沦为人人唾弃的“劣迹艺人”,从此再也不能出现在公众面前。
几十年的钢琴生涯就此白白断送。
古人云:“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希望这起事件除了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可以给我们带来反思和警示。
作者|辛如
@时差小姐的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