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类演化发展的内在历史逻辑——读《枪炮、病菌和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有感

一、前记

当欧洲快步进入使用金属工具、有文字的工业化社会时,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美洲原始著民还处在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石器阶段,我不禁感叹,不同地区的各民族演化发展进程是如此的不同。那么这发展进程巨大差异的终极原因又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是十分困难的,一旦原因分析涉及到人种(黑人和白人)之间的智力差别,必然会陷入种族主义,而一旦涉及种族主义将会陷入争议。如大名鼎鼎的“DNA双螺旋之父”、诺奖得主沃森曾公开表示“基因会导致智商测试中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平均差异”,这一言论让这位伟大的科学家饱受争议。

人类演化发展中产生的巨大差异其实构成了世界史上最基本的事实,我个人是完全相信差异的产生是必然的,因为人类演化发展有其内在的历史逻辑。作者贾雷德·戴蒙德以其宏大的历史观和缜密的逻辑思维,抽丝剥茧地阐述了人类演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这引发了我的再度思考。他也强有力地驳斥了种族主义,并强调“各地区族群的历史循着不同的轨迹开展,这是环境(主要是地理环境因素)而非生物因素(即人种)所造成的”。

二、全书概述

作者试图回答耶利提出的简单但却切中要害的问题,“为什么你们白人制造了那么多货物并将它们运到新几内亚来,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货物呢?”,由这个问题推而广之,就会引发更多的思考。读高中时,我自己思考过类似的问题,“为什么非洲和印度现在还这么贫穷和落后呢?”当时思考得比较浅,简单地认为就是科技和文化差异造成的,但科技和文化差异又是怎么造成的?读完这本书后,我跟着作者的思路,将这个问题思考得更深。

本书一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伊甸园到卡哈马卡》,主要讲述了史前人类的扩布和扩张掠夺,作者分析了一些近似因素的链条,包括病菌、马匹、文化、政治组织和技术;第二部分是《粮食生产的出现和传播》,作者专门讨论最主要的一组终极原因;第三部分《从粮食到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对终极原因到近似原因的联系进行了考察;第四部分《在五章中环游世界》,这部分将前面的内容应用于每个大陆和一些重要的岛屿。

由于作者前后所陈述的内容很细致,从史前13000年到现在,地区涉及全球各大洲,因此时空跨度非常大;书中前后内容均有交叉。如果不对书本内容进行梳理,读起来很吃亏。我梳理全书内容后,将人类演化发展的历史逻辑画成了图,将书中的章节顺序颠倒,也省略了一些细节,我个人认为这样更好理解,也能传达作者的主要观点。

三、人类演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分析

(一)、粮食生产仅在某些地区出现的逻辑

图1 粮食生产仅在某些地区出现的逻辑图

如图1所示:

早在人类产生以前,全球各地区就有着地理环境因素的巨大差异。这个差异造成了每个地区都适合不同的生物类群生存。

有些地区有着大量的动植物独立地被驯化(如新月沃地),这些动植物形成了很好地组合可以满足人类对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等各类营养的需求,因此这些地方很快地进入了农业社会,比其他地区要早;还有一些地区有少量的动植物或没有动植物被独立驯化,如果外地的动植物可以很好地传播进来,那么也可以进入农业社会,反之则依然保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因此在这里,粮食生产的传播成了最终的因素。这里要重点强调的是,新月沃地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动植物可以被驯化,并不是由于这里的人有着异常的驯化动植物的

本领或技巧,而是在于动植物本身,他们满足了动植物驯化中的“安娜卡列尼娜”所有法则,并相互之间形成了一些很好地组合,这些组合有着较好的蛋白质、糖类、脂肪的比例。

各大洲不同的的轴线造成了粮食生产传播的差异,这是作者认为某些地区没有进入农业社会的终极因素。欧亚大陆东西跨度大,这里由于纬度差异小,气候也类似,因此动植物传播过去之后,可以很好的生存;而非洲和美洲都是南北跨度大,纬度差异造成气候环境的差异,因此即使通过跋山涉水传播过来的动植物也无法很好的生存。

经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总结出,粮食生产仅在部分地区出现的原因不在人(智力、思想等因素)的差异而在于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因素的差异。如果把美洲的原著民与欧亚的族群的地理位置相互调换,我想美洲的原著民也可以驯化动植物,发展出粮食生产的方式和工具,从而进入农业社会,继而进入工业化社会,乃至在最后进入我们现在所处的信息化社会。这其中的逻辑就在于能否驯化动植物、粮食生产是否可传播无法由人来决定,而主要由地理环境所决定,由各大洲的轴线所决定。

(二)、从粮食生产到产生枪炮、钢铁、文字和政府组织等的逻辑

图2 从粮食生产到产生枪炮、钢铁、文字和政府组织等的逻辑图

如图2所示:

进行粮食生产可以更稳定地获得食物,农民们也开始定居生活,没吃完的粮食被存储起来。进入农业生产的社会驯化或引进了很多大型哺乳动物。其中、象等常被应用到战争中,、骆驼、驴等常常被用来作为交通工具,这些哺乳动物加快了农业社会的发展;定居生活、丰富多样的食物来源使得人类繁殖间隔期缩短,因此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增加;

人口大量增加和储存的粮食需要有人来管理和计数,导致社会分工,并出现了文字;社会中一部分人成为了技术人才,发明各种各样的技术和工具,这其中包括了农业生产技术、枪炮和钢铁等等;而农业生产技术又反过来促进粮食生产。

储存粮食常常引起啮齿类等小型哺乳类生活在人类定居区周围,这个因素与驯化了很多其他动物、社会人口密集一起使得大型传染病发生的几率更大;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技术、行政组织、文字、易产生大型传染病和有大型哺乳动物作为运输交通工具等等都是在粮食生产的社会下自然而然会产生的。它们是农业生产社会的必然产物,而不是由某个族群所能决定的,这就是粮食生产的力量——也是作者所阐述的农民的力量。对比一下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美洲原著民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社会,他们为什么没有产生复杂的行政组织?没有爆发过大型流行病?首先,他们肯定也尝试过驯化动植物、进行农业生产,但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都是失败了,所以要想继续生产,他们必须继续保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再者,由于他们没有稳定的食物来源、非定居生活,人口数量增长慢,而在人口数量不多的情况下,他们保持以原来的狩猎和采集方式生活成立最佳选择。

(三)钢铁、枪炮、病菌等在奴役掠夺屠杀中的作用

这部分内容比较好理解,在书本的第三章《卡哈马卡的冲突》,作者详细地描述了印加帝国皇帝阿塔瓦尔帕与西班牙征服者弗兰西斯科·皮萨罗于1532年11月16日在秘鲁高原城市卡哈马卡的相遇。皮萨罗率领由168名西班牙士兵组成的军队战胜了印加帝国8万军队,并俘获了印加帝国皇帝阿塔瓦尔帕。皮萨罗之所以能在士兵人数悬殊的情况下胜出(而不是阿塔瓦尔帕俘获皮萨罗),就是因为当时的西班牙有了钢铁、枪炮和病菌等工具,这也是这本书的标题,分别对应于冷兵器、热兵器和活兵器。有了这些兵器的助推,西班牙自然可以轻松胜出。而这些兵器的发展都建立在强大的社会组织和分工上,建立在技术的发展之上;强大的社会组织和技术发展是印加帝国所没有的,因此他们无法获得冷兵器、热兵器和活兵器。

四、感想与启发

(一)人类驯化动植物在演化史上的重要意义的启示

人类驯化动植物是演化史上一次的壮举,自此人类走上了粮食生产的道路,发展出了文字、行政组织和科技技术等等,而后才有了工业化革命,进一步使社会得到发展。而今我们又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如若不是粮食生产,我们社会不会走到今天。驯化动植物是我们对野生动植物的人工选择,使其适合我们的需要。

理解驯化动物植物在人类演化史上的重要意义对我们今天有什么重要的启示呢?一是,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任然要关注有哪些野生的动植物可以被驯化或者可以和已驯化的动植物进行杂交,可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如当年美国密西西比州爆发的大豆胞囊线虫病,险些使得当地大豆颗粒无收,最终是靠引进北京的小黑豆(有天然抗胞囊线虫病的基因)进行杂交,才度过此次危机;野生动植物的不同品种蕴含着丰富的基因多样性。我们应该多去了解这些野生资源。二是,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如同史前,掌握了驯化的种植物,就获得了进入农业生产的先机;今天的社会,谁掌握了种质资源就掌握的生产和发展的先机。尤其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各个国家竞争激烈,我国在很多领域的关键技术上被卡脖子。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我们国家的种质资源,掌握好发展的主动权。正如今年4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三亚考察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时所强调的,“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守护种子,就是在守护你我内心的那份安全感和归属感。”种质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守护种质资源,就是守护农业安全。

(二)病菌等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再思考

书中强调了病菌在战争中的作用。在人类演化史上,病菌杀死太多的人类。我从书中能得到哪些思考呢?一是,我们须知病菌从古至今从未离去,在世界史流行病史中依次发生过鼠疫、天花、霍乱、大型流感、艾滋病、埃博拉、非典、今日之新冠等等,只要我们今天依然和动物生活在地球上,那么病毒等微生物就有可能从动物身上转移到人类,进而感染人类,所以未来大的流行病还会继续发生,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呢?我们要继续发展科技,既然大的疫病不可避免,我们能做的就是大力发展生命科学,以在大疫病发生后快速发明更高效的疫苗。二是,我们从书中也体会到了病菌的杀伤力有多大,因此我们不能玩火自焚,去制造相关的生物武器,这是反伦理的、反人道的。生物武器制造出来后,我们根本无法控制。因此这是完全不被允许的。

(三)总结

阅读这本书,我被作者贾雷德·戴蒙德的逻辑思维所震撼。他阐述的观点,从地理环境因素而非人种因素出发,既认同了人类演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其内在的历史逻辑,也有力地反驳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相关观点。论述有理有据,逻辑上严谨。我也将这本书的观点,整理成了逻辑图,对近似因素和终极因素等等都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同时这本书也启发了我对当今生物多样性保护、种质资源保护、病菌与人类关系的思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