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一:
晚上录了一段《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我很喜欢这本书。在本书中,作者大卫.沙夫与我们分享了他和来访者在互动中产生的真情实感,呈现了他如何在治疗关系中构建治疗空间,使其与来访者互为自体和客体,并逐渐经历共同寻找客体及再建自体的交互作用过程。他让我们看到,心理治疗师在帮助来访者重寻自体和再建客体的同时,自身也在经历着同样的过程;来访者的成长见证了治疗师自身的成长,反之亦然。这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的动力。
收获二:
下午继续Z老师给我们进行的绘画心理治疗的培训。实在收获太多。
绘画者在绘画的创作过程中,通过绘画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同时,在绘画的过程中,绘画者在心灵上、情感上、思想上,将获得负能量的释放、解压、宣泄情绪、调整情绪和心态、修复心灵上的创伤、填补内心世界的空白,获得满足感、成就感、自信心,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绘画治疗法不限制年龄,成人或儿童都可以通过绘画治疗法,获得任何良好的心理需求。绘画艺术是一种玄乎却神奇的语言,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绘画解读受访者的心灵密码,透析深度困扰人们的“症结”,从而对症解题,让受访者在一定的时间内得到帮助和缓解,是心理健康恢复的手法之一。
绘画治疗是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方法是让绘画者透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语言工具,将混乱的心、不解的感受导入清晰、有趣的状态。可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效果。可以在有限的空间(纸张)呈现完整的表现,画者可以客观的观看自己的作品。适合成人及儿童。绘画治疗指的是通过美术媒介、意象、艺术创造过程以及来访者对绘画作品的反应来呈现个体的发展、人格、能力、关注点、兴趣和冲突。可用于增强自我意识、缓解情感冲突、提升行为管理、发展社会技能, 减少焦虑、解决焦虑、解决心理议题, 帮助联系现实和提高自尊等。
收获三:
上午学校举行运动会,小朋友因比赛失利而有些沮丧,中午吃饭没吃两口就放下了。我没像往常那样或逼着或哄着他吃下去。我说不吃就算了,把碗筷收拾了,小朋友照做了。
晚上回来,我故意在先生面前说起小朋友运动会失利之事。我说:老公,你知道吗,儿子今天心情很不好?小朋友看着我,又看看爸爸。先生很好奇,问道:怎么回事,说说看!我继续说:因为儿子今天运动会比赛的项目是双人跳,本来平时练习配合好好的,可是比赛的时候,队友忽然换了跳绳,那根跳绳很轻,跳起来需要蹦老高才行,所以比赛时老是出错,导致他们才跳了17个,对吧?我看向小朋友,呼应他的感受。
小朋友对爸爸说是的。然后,我又故意说:所以儿子很不开心,他的队友也真是的,怎么可以这样?我专注地看着小朋友。小朋友说:妈妈,其实也不完全是他的错。如果他提前跟我讲一下,然后再跟我练习一下就好了。我说:儿子,你真棒,既知道正确的思路,也能理解队友,这才是此次运动会最大的收获。听到我的表扬,小朋友很开心。我觉得,发现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一定要把情绪接过来,共情孩子,引导他有意识去思考,既处理了情绪,又积攒了经验。
每天进步一点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