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读书打卡第427天,我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读书内容是斯蒂芬·盖茨《微习惯》的第三章 《动力v.s.意志力》第二节|为什么意志力能打败动力?/第三节|意志力的工作原理
微习惯的意志力策略能帮助人们提升动力。作者发现,借助意志力,动力会变得更加可靠;而且如果先采取行动,动力就会被迅速的激发。
为什么强迫自己用意志力采取行动远比努力激发动力好呢?原因有三个。
意志力很可靠
和动力不一样,意志力极其可靠。如果你能强迫自己做到某件事,无论是什么事,这种成功都会体现意志力的可靠性,当然,前提是你能强迫自己成功做到。
意志力可以被强化
和动力不一样,意志力可以像肌肉一样得到强化。1999年自控力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罗伊·鲍迈斯特发现和没有进行健身的学生相比,花两周时间磨练意志力以改善体型的学生“在随后的自控力测试中有显著的进步”。另有一项研究发现,两个月的有氧运动训练,为其他不相关领域内需要自控力的活动带来了进步。
意志力真是自我提高的不二法门。
动力偶尔才会产生作用,你可能会发现他并不是每次都会奏效。动力也不会轻易改变,如果你情绪崩溃,或者你累了,或者情绪很差时也会不想锻炼。与此相反的是,你却能提高克服可能来自感情创伤、缺乏自信、情绪糟糕或者精力不足的抵触情绪,进而采取行动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意志力。
意志力策略可以通过计划执行
动力无法预测,所以不适合制定计划。因为谁知道你到该写作时究竟有没有动力呢?
如果运用意志力,你可以给某项活动安排一个时间表。不管到时候有没有足够动力,你都可以顺利完成,这样就容易坚持下去,既有利于习惯养成,也有利于时间安排。一个在能写作的时候才写作、非要等到出现奇迹时才起身锻炼的笼统计划是无法帮你养成习惯的,你必须给任务制定时间表,然后实施行动,这就用要求你拥有意志力。
那该怎样运用意志力来保证长久的成功呢?
意志力的工作原理
实验:一个房间里有60个被试,很快房间里就弥漫着现烤的巧克力曲奇诱人的香味,随后,有人把曲奇和其他巧克力做的点心拿了进来——只有一部分被试可以得到巧克力,其他的零食只有萝卜。
之后吃巧克力和吃萝卜的被试同样要解答一个难题。在尝试答题所花的时间方面,吃萝卜组连吃巧克力组的一半都不到,而且在最终放弃之前尝试的次数也更少。没吃到巧克力而且只能吃胡萝卜似乎耗尽了他们继续努力解答难题的意志。这种现象被鲍迈斯特命名为“自我损耗。
做决定也会消耗意志力
研究发现:在同一天里做过艰难决定的人,在后来面对诱惑时屈服的可能性更高,这体现了自控力的下降。重大决定和意志力似乎需要消耗同样的能量。
一项重要的意志力元分析
元分析是从指定主题的相关文献中提取出重要结论的过程,可以说是“对研究的研究”,它有助于消除个体研究中出现的偏差。
2010年,研究人员对87项自我损耗研究进行了一次元分析。这项元分析发现了引起自我损耗的5个重要因素:努力程度、感知程度、消极情绪、主观疲劳和血糖水平。这些因素就是我们运用基于意志力的策略取得持续成功的5个最大的障碍。意志力全部损耗后,我们该做什么?根据这项研究,动力激励、自控力任务训练以及补充血糖等做法,能提升自我损耗人群的自控力。这教会了我们管控意志力的最佳方法。
动力和意志力重点内容的总结:
1.我们是用动力或意志力开启新的(非习惯性)行为的。
2.动力不可靠,所以不能充当建立习惯的策略。
3.意志力可靠,但前提是你没有把它耗尽。
4.引起意志力损耗的五大主要因素:努力程度、感知程度、消极情绪、主观疲劳和血糖水平。
5.如果我们能成功克服这5项障碍,我们就应该能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