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早晨,空气雾蒙蒙的,下雨的前兆。办公室的姑娘Shani开会的时候动来动去,一会儿插电脑,一会儿捣鼓笔记本,问起来说2天没有运动,有点难受。于是冲动的决定到户外去开会。就把周会的地点放在了园区的屋顶花园。破败的有几张草藤做的黑色的椅子,围着一张不大的同样材质的黑色茶几。看上去很久都没有人坐了,不过有一位工人正在给花园里的草木浇水。草木都是围绕在屋顶的边上。中间是没有花的。
还是我说的多,他们开口的时间并不长。我兴奋的跟他们两个分享最新的想法,一边纳闷,我是不是又忘记怎么提问,光想着自己说是说爽了。这带人的过程跟做教育很像,如果不把对方放在中心位置,从被教育或者被带的角度出发,事情就会一直拧巴着。那么有经验不用带就好了吗?也不是,那个为什么核心的问题不去处理,只是技术层面上的东西,也走不远。这么看好在他们还是一张白纸一样,反而是好带或者容易被塑造的。想起我这个年纪的时候,天真的想法就是,看我还可以一边工作,一边从工作中学习,就好像有人付钱自己去上个学一样。这样的美好的聊天(极有可能是我单方面觉得美好),很像是对彼此的心灵鸡汤。想着如果是一个病体,大概喝多少鸡汤也不会有多大的好处吧?那得赶紧吃药。还好,我们大概只属于亚健康,在鸡汤之外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锻炼、历练。
这样一直聊下去,大概就是不断的巩固我自己浅薄而偏执的管理思想吧,也就是发展人是第一位,然后才是发展其他。我想着攻破的是那个知行合一的门槛,现在想来也因此我的每日生活才像那个神话中推巨石的大力士,每天都把巨石从山底推倒山顶,山顶就会掉落下来,第二天巨人会继续昨天的工作,再推一遍,日复一日。我是现在什么样的循环里面,为什么?怎么跳出循环呢?前些日子,我觉得我是在等车,当下觉得车怎么总是不来,转念想着车总会来就踏实了。经过我老公的提醒,我才发现,我其实不是在等一趟车,我同时关注好几辆车的时刻表,通过增加选择来提高概率。这段等待的日子被占据的满满的,我也没觉得太多不好,只是为了提升概率,我更心慌了。反而,少有精力去想,车来了之后我会怎么办呢?我到底去哪里呢?这个模式跟我的求学生涯很像。做那个特别特别努力的学生,然后以此来增加保障,肯定能考到好的学校。多努力一分,就多一点选择权。在此过程中却少想考上了之后的事情。以为是有很多时间可以慢慢考虑的,其实没有。
分享到这里的时候,我有了个冲动,大家给我提提建议吧?觉得我身上缺啥?我怎么才能走出我的pattern?Chris很诚恳的跟我说,我其实缺少学术上面的训练,以及在专业领域上的纵深突破。我现在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基于我实践的经验,这个实践的经验是跟人的年龄阅历紧密结合的,也意味着我不可能在30岁的框架下超越太多。这样的结果就是,看上去很有经验,但是因为根基不深,所以实践上也会受限制。我从观念上不是特别正视学术,但是实际上是因为我还没有真正的走进学术。学术的这条腿如果不够强有力或者坚定,实践的另外一条腿也很难走远,况且我还不是特别懂得合作。
以学术为友,以真诚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