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前夕,坐在电视机前或着拿着手机在各大网络直播平台上收看习近平主席发表新年贺词,聆听他娓娓讲述我们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硕果累累的一年,又深切寄语我们新年祝福,已经成为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的一个习惯。温暖的话语,殷切的期待,如同一股奔腾的热流,激荡在人们的胸怀,久久不能平息,让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不忘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在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提到“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这不仅仅是给我们讲述了璀璨与繁荣的中华文明史,更是为我们指明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坚定文化自信,人民是根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性格、特征、思维方式,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实基础。人民群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文化就会失去生命力,文化自信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要以人民为根本,牢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进广大人民群众内心,从而自发地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坚定文化自信,青年是主力。“青年是社会发展最富于朝气和梦想的力量,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青年是走在新时代前列的主要方阵,引领着时代的潮流,是新时代的“弄潮儿”。当今中国,正处在国内国外各种思潮碰撞的重要时期,而青年朋友正是思想最活跃的群体,要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武装头脑,吸收借鉴优秀文明遗产,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袭误导。扛起文化自信这一面大旗,唤起全民族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新时代好青年责无旁贷。
坚定文化自信,少年是未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班人,但他们也是最容易受到糟粕文化的影响、误入歧途的群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在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使他们长期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让他们言行举止、由内而外都散发出对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当我们的少年对自己的文化有了自信,就有了底气,就有了胸怀,有了分辨力,就不会人云亦云,那么对于外来文化也就有了自己的判断,对一切优秀文化也能海纳百川、为我所用。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联合国大会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年”由此升格为“世界年”,这背后正是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可见,文化自信无需向外求,而应当向内求。通过深入挖掘、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文明根基,坚定文化自信,让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有底气走向世界,让中华民族在激荡的时代背景下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