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三十而已》中全职太太顾佳,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人。为了自己的孩子,老公,家庭越来越好,她每一步都走的很用心,很努力,在她的经营下,小日子也蒸蒸日上。
顾佳儿子在幼儿园面试失败,不能上这个高端幼儿园,顾佳积极想办法。她发现楼上邻居王太太和幼儿园能说上话,就极尽全力去接近王太太。电梯维修,她让出拖鞋给王太太,自己光着脚丫,提着王太太的高跟鞋,一路搀着她下楼,像极了伺候老佛爷的小宫女,不过最终目的达成,儿子上了这个心仪的幼儿园,自己也搭上了进入太太圈的梯子。
为了能够呆在太太们的合影里,顾佳下血本购买限量款爱马仕包包,靠着这个身价不菲的包包,她一只脚踏进这个贵族太太圈。
在太太圈里,别人比身价,比老公,她专门嗅商机,听到于太太家是经营游乐场的,立刻努力去靠近于太太,把自己的限量款首饰卖掉,给儿子报名马术课,就是要创造机会接近于太太。聪慧的顾佳最终获得于太太信任,给自己家公司成功拉来订单,还不止一单,纯利润达到五百万。
从这两件事情可以看出来,顾佳做事目标明确,舍得下资本投入,作决定也非常果敢,当机立断。她这些优点让她一路走过来,虽然有波折,却也很顺利。不过,聪慧的顾佳最后还是被太太圈坑了。
当王太太说自己家的茶厂想转让时,顾佳像以前一样立刻觉得这是一个商机,她应该抓住这次机会,在没有做任何调查的前提下,就恳请王太太把这个茶厂转给她,为此还答应给王太太每年2%的利润作为分期付款的利息。她转让了自己经营不错的甜品店,凑钱给了王太太第一笔转让金,为了平衡家庭和事业,还打算请一个专业的育儿师来照顾儿子,代替自己这个妈妈的角色。
老公许幻山提醒她: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走捷径,太太圈不一定靠谱。但是前面成功的经验让顾佳对自己的决定充满自信,根本听不进去老公的劝告。
事实证明,她被坑了。茶厂根本不像王太太说的那样,一个附带的生意,有一搭没一搭做做。茶厂是一个陷阱,常年亏损,还有两个官司缠身。
为什么聪慧的顾佳,在决定接手一个茶厂这么大的事情上,如此草率匆忙?是她在不经意间掉进了两个做决策时的思维陷阱。
《做出好决定》这本书是专门教授人们如何理性做出好决定的。作者斯蒂芬·P·罗宾斯是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博士,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管理学荣誉教授,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大家。其著作被译为20种语言、畅销600多万册,并在全球数千所大学和学院中作为教科书使用。
顾佳掉进了过度自信的决策陷阱
《做出好决定》中给出了6个理性决策标准步骤,12个决策心法,分析了17个做决策时容易出现的思维陷阱。第一个就是过度自信。
书中说:
当我们面临一些事实性的问题,并要求判断答案正确的概率之时,我们可能会趋于乐观。总的来说,我们可以这样说,人们对自己和自己的表现保持着不切实际的积极看法。他们高估自己的知识储备,低估风险,高估自己控制事态的能力。
顾佳在决定投资茶厂这件事情上,就掉进了过度自信的思维陷阱。她高估了自己控制事态的能力,低估了茶厂经营的风险。
斯蒂芬·P罗宾斯说,在投资决策上,是最容易掉进过度自信的陷阱的。股市上那些盲目追高的股民,就是因为相信自己能在这一波高峰中获利,才冒险追高,却摔得粉身碎骨。顾佳做茶厂,也是在做投资决策。
历史上,很多聪明人也会掉进过度自信的决策陷阱。
牛顿,这位家喻户晓的大科学家,历史上最聪明的人之一。他曾经也在股票投资上掉进过度自信的陷阱。本来投资一只股票已经盈利,但是看到股票继续上涨时,牛顿也冒险追高,最后亏损数额相当于自己20年的工资总和。
牛顿说:我计算的出天体运行的规律,却计算不出人心的疯狂。
除了过度自信,顾佳还同时掉进了框定偏差的思维陷阱。
《做出好决定》中说
框定是我们认识事物时创建的一种心理结构。
作为决策者,当我们界定问题,考虑方案或评估可能性时,往往会跟这件事情的解决方法息息相关。
这句话意思是说,我们的行为会因为我们提前框定的认知而产生差异。比如同样是找工作,一个人觉得现在工作机会太少了,好工作就像缘分一样,需要碰,碰到了是你的运气,碰不到是你倒霉。所以他一直不停地在频繁面试,希望广撒网多捞鱼。
有人觉得找工作要目标明确,清楚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然后有目的地选择工作。所以他先分析自己的特长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投递简历,选择面试。
这就是前面框定的想法不一样,所以采取的行为也不一样。
顾佳因为前面在太太圈尝到过甜头,孩子上幼儿园,自家企业拿下订单,都是在太太圈搞定的,所以她脑海里已经框定一个认知:那就是这个圈子的信息都很靠谱,有了这个认知框定,她听到王太太要转让茶厂信息时,毫不犹豫选择相信,没有做任何前提调查的情况下,直接就决定拿下茶厂。
但是,人心叵测,这次顾佳没有像以前那样成功,她被坑了。
框定效应也是商家最会利用的一个营销策略。比如他们销售贵重物品时,像房子,艺术品,老爷车等,他们就会用“这是一项投资而非花费”来框定客户的思路。
我们该怎样避免这样的决策陷阱
在生活中,信心是我们成功的重要部分。但是在决策思维上,毫无根基的过度自信会给我们带来麻烦。怎么避免呢?
美国ATP公司是这样做的。他们在面试员工时,HR会思考这两个问题:如果我第一眼就喜欢这个人,我会考虑这个人在哪些方面不适合我们公司;如果我一开始觉得这个人不适合在ATP工作,我会努力寻找这个人适合在这里工作的理由。
用这样和第一直觉找相对立的证据的方法,帮助克服面试员工时过度自信的决策陷阱。用到个人身上,这个方法同样有效。
框架效应最大的特点就是让人们只注意框架内的信息和环境内容,框架外的事物信息会自动忽略,这样就会出现思维盲点,没有办法客观地看待事物。
对应策略就是换框,通过换框的思维重新框定问题,看看是否会改变原来的看法。比如很多老师会受到框定思维影响,他们认为成绩差的学生一定是注意力不集中,调皮捣蛋,不好好听课,不认真写作业的学生。越是有这样的框定思维影响呢,老师看学生很麻烦,学生成绩无论如何也难以提高。如果老师换一种思维框,认为这样的学生是思维活跃,创新新强,好奇心强烈,在这样的认知框内,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就会发生改变,学生也会发生改变。
美国幽默作家J·比灵斯说:造成麻烦的,并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事,而是我们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想的那样。作为旁观者,我们看到了顾佳掉进了思维陷阱,没准儿,我们自己也在陷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