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参加了“一念桃花源| 比尔·波特新书分享会”,见到了我喜欢了N年的作家比尔·波特。
比尔·波特是何方神圣,能让我为之倾倒N年呢?
他是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和著名汉学家人。我曾经读过他的《空谷幽兰》《禅的行囊》两本书,刚刚也在樊登读书会听了他的《寻人不遇》一书,非常喜欢。
他是个非常有趣的老头,让人忍不住想追随他的脚步前行,去看看他笔下的世界是怎样的精彩。
01放弃博士学位
话说,比尔•波特原来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人类学博士。在大学,他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接触了一些中国的佛道经典,深感其中的微言大义,于是开始苦读中文。
后来,他在纽约遇到来自中国无锡的法师寿冶后,开始跟法师学习打坐。他开始觉得修行比上学好要N倍。于是,1972年,他放弃继续念博士,去往台湾,在一个佛教寺庙里生活。
在寺庙时,他天亮前起来诵经,夜晚听钟声,一日三餐素食。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顶蚊帐,没有钞票。如果他的腿太痛,他就读书。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三年,直到他结识了做庄子研究的中国女友——后来的妻子后,才离开寺庙,隐居在竹子湖边的一个家舍里。
02寻访中国隐士
他以“赤松”的笔名,翻译出版了《寒山诗集》、《石屋山居诗集》和《菩提达摩禅法》等英文著作,并萌生了探访传说中的隐士的念头。
一开始,对于是否还能在中国找到山林隐士,波特心里也没有谱。他说,在他动身前往中国大陆寻访隐士前两个星期,台湾的一位官员还告诉他,别浪费时间了,大陆现在连和尚都没有,哪有隐士?但他不信,非要实地察看。
1989年,他邀约上自己的朋友,一位摄影师史蒂芬,踏上了终南山探访之旅。那些摄于幽谷悬崖中的照片记录了此行的艰难:古老破败的寺庙与道观、万丈深渊和铁链。而他也用自己的笔,详细记录下他与隐士们的交流,以及他所看到的隐士们的生活现状。
后来,他将路途中的见闻集结成一本书《空谷幽兰》。空谷幽兰,常用来比喻品行高雅的人。
这部书后来还拍成了电影,受到庆山、梁文道和其他许多读者的喜爱,甚至出现在了电视剧《欢乐颂》之中。
03拜访禅宗道场
此后,波特继续他在中国大陆的旅行,寻访传统文化。
2006年,已经年近古稀的比尔·波特再次从北京出发,从五台山、太原、洛阳、合肥……一直到香港,拜访了禅宗六位祖师的道场。随后,出版新作,这是一本融合了知识、信仰与社会现状的调查笔记,即《禅的行囊》。
直到今天,波特开启他的中国之旅已有三十年。他把这些经历写成本书,在中美两国出版,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他的书曾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04追寻桃花源
虽然是波特是位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但他一直都在旅行的路上,追寻着中国文化。
而这一次,他试图追寻中国人心中千百年以来的理想世界——桃花源。
比尔·波特从阅读并翻译寒山的诗集,开启中国古诗词之门起,就深深着迷于陶渊明和苏东坡的诗。对两位伟大诗人的向往,使他开始寻访陶渊明和苏东坡两人足迹,自然而然开始创作《一念桃花源》这本书。
他新书的分享会,我当然不能错过。
在新书中,波特踏着陶渊明与苏东坡的足迹,经扬州一路向南至惠州、雷州,直到天涯海角的儋州、琼州,再回溯到陶渊明的故里庐山。
从陶渊明、苏东坡、王安石等人遗留至今的遗迹、当时当地的处境、心态,到随之而生的诗歌、理想,这位美国汉学家通过文字,把我们带入古代文人的世界。
06一切随心而动
我很好奇,当大部分人都去追寻世俗意义上的物质成功时,为什么波特可以活的这么潇洒随意呢?
他没有很多的钱,甚至很多时候可以说他在物质上是贫困的。但他一直活得真实随性,自在欢喜。
他说,他在年轻时,经历过战争。他曾经服过兵役。那时,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不要杀人,也不要被杀。
所以,当他服兵役结束,去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他觉得人生太短暂,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因为如此,当他发现自己对佛教的热情,远大于对博士学位的热情时,他敢于放弃学业,去台湾的寺庙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他一直都在追求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桃花源。这一次,波特把这个诗中的梦境,带入我们现实的生活之中。
如俞敏洪老师所说:
“让我们随比尔•波特的《一念桃花源》,在田园诗歌中找到我们心里的桃花源。”
【无戒365训练营第1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