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灰色幽默的喜剧

如果过去的这么过去了,以后只会越来越糟。

“讲个笑话,你可别哭”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摘自《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驴得水》就是一部灰色幽默的喜剧。撕碎别人的丑陋,为别人的丑陋而发笑,我做得到。可是如果被撕碎的是自己,还要为自己的丑陋发笑,抱歉我做不到。

张一曼的世故与单纯

张一曼是一个很潇洒的人。她喜欢鲜花,爱音乐和舞蹈,可以女红,下得厨房,可以把蒜皮当做纷飞的雪。很难定义清楚她是看透世故还是本身单纯,因为她浪漫得一塌糊涂。她希望自由,拒绝婚姻;纵情肉欲,却不动感情;她可以发现山野间的诸多美好,也有对美的一种执着追求。

可以说她是看透了世故,厌恶世故,所以无所谓世故;也可以说她本来就是单纯得可爱,天真烂漫,对世俗不加考虑。但是这种行为是这里的文化观念所不接受、所不容许、所深深排斥的。正像后来裴魁南在张一曼“睡服”铜匠后的疯狂报复,对张一曼的辱骂“婊子”、“公共厕所”,都是带有浓重的侮辱性的词汇。再加上后来众人的冷漠和转变,于是精神崩溃,自杀身亡。以这样一个爱生活的人的自杀作为收尾是整部电影最令人唏嘘的地方,当片尾《我要你》响起时,我知道,一场以生命为代价的闹剧结束了。

所谓梦想,也并非一定要坚持

孙校长可以说是一个“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典型。

在这里办好学校,办好教育是他一辈子的梦想,为此他不惜牺牲女老师的尊严和容颜,不惜牺牲自己女儿的名誉和终身幸福,更无论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他看起来是一个老好人,但是却是他慢慢将局势引入无法挽回的地步。

看完影片的时候我第一次对于梦想也产生了怀疑。如果一阶一阶的拾级而上是刻着血淋淋的脚印,登上孤岛也只是面对一望无际的海洋,那么最终也就沉迷在塞壬的诱人歌声中忘记初衷。初衷不仅只是目的,而且也是原则。

请永远不要考验人性与尊严

王小波曾自问自答: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

答曰:“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但其实我更怕知识分子自己也不理智。

有一个大师,选中了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来继承自己的衣钵。当时有人建议大师,应该拿金钱考验那个孩子,看他能不能抵抗住诱惑,专心学艺。但是被大师拒绝了。

多年后,弟子成为了享誉全城的新一代大师。他告诉自己的师父,当时他的母亲正在生病,如果有人用金钱诱惑他,他一定会放弃这门手艺而屈服于金钱。

电影中的主人公基本都是知识分子,但电影中最深刻的矛盾也是在这群人之间发生。“英雄之所以被称为英雄,可能只是第一枪打中了而已”知识分子并不都是理想的圣人思想。他们也有人的正常的七情六欲,他们也很难抵抗住金钱、名利的诱惑。人性是很难经受得起考验的,还有更多潜藏在水面以下的黑暗,我们的目光透不到底,现实总是比书籍和影片更加精彩。

对于裴魁南,与其说是情爱、金钱的纠缠,不如说成是一场尊严的报复。他操持着知识分子的尊严,看不起没有文化的铜匠,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自己看不起的铜匠和自己求爱被拒的女人上了床。于是他怒火中烧,张一曼就成为了他情绪的宣泄口。至于铜匠。“把你当做牲口”尽管张一曼不是有意如此,但是这足以践踏铜匠在知识分子面前所尽力维持的那一份卑微的自尊。所以张一曼必须被侮辱,才可以缓解两个男人的愤恨,才可以达到集体扭曲的门槛。

周铁男在影片中符合了大多数人的道德观念。但是最讽刺的是,即使是硬汉,在吓破胆的一声枪响中也疲软了。他下跪的那一瞬间比他死在枪口下更让我心痛。当然,我们读到的听到的看到的那些无畏死亡,恰恰不是处处可见,而是因为鲜少所以才被歌颂。如果我是周铁男,我并不一定会做得比他更强硬。只是在这里讨论的意义在于我们的理想化,我们希望生活中可以有这样一个坚持原则,永不妥协的人,即使是面对死亡。但我们很难告诉自己去扮演这样的角色,因为我们总是希冀于他人,将这些勇敢、理想的精神赋予他人,而只留给自己一些卑琐和自大。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于是幸运者便完美无缺了,实际上他只是我们自己臆造的产儿。”

每个人天生的平等和自由是除了生命之外,上帝所能赐予我们的最好的礼物。但有人出售自由换取利益,让渡权利争夺生活砝码。影片中几位老师对特派员那般如此,也可以给他们加一个很好的修饰“历经生活被生活所迫”,这样就可以让始终保持理想憧憬的人显得幼稚,让这些被生活打磨地失去光彩的人显出成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