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中的学问》一课
《搭配中的学问》是一节实践活动课,属于排列组合问题,但不是学习排列组合的知识,因此不能过于重视结果和结论,而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创设适合学生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逐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积累一些数学活动经验。
综合与实践有别于其他领域的课程,具体表现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上。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能否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否善于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对结果有无,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是否积极参与节讨论与表达等。
一、问题,来自生活中。
请大家说一说每天早上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儿是什么?在上学之前还要做哪些事儿?从而引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穿衣吃饭上学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搭配中的学问。因为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儿,研究学生每天都在做的事儿,让课堂充满期待。
二、学习,在自主探索中。
黑板上随意贴出2件上衣和3件下装,让学生猜测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并用自己喜欢的别人能看懂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借助图形,有些学生用文字列举,有些学生抽象出数字和符号去想象,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是学生思维的原声发点。此时,老师不着急做出任何的判断和揭示结论与方法而是舍得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分享展示交流让思维得到碰撞。
三、交流,在思维碰撞中。
通过作品展示,相互交流得出6种搭配方法是找全了,能给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是正确答案。然后,再对比那些“大于6或者少于6”的学生寻找出错误的原因,进而明白“没有按顺序搭配,结果才出现了重复与遗漏”自然地,水到渠成的引出“不重复,不遗漏”的方法。
四、思考,在方法的对比中。
在学生探索、展示和交流的过程中,关注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文字列举、画图、连线、符号表征等多种方法的对比和评判中体验到符号的简洁美。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不仅获得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帮助和启示。通过仔细听取和思考他人的观点,学生也将逐步成为有批判眼光的思考者。
五、迁移,在知识的运用中。
学生对“衣服中的搭配”这个问题理解透了,后面的早餐和路线中的搭配问题,只是知识的迁移,理解起来自然是水到渠成。
六、拓展,在故事的趣味中。
出示“田忌赛马”的故事,让学生运用今日所学知识为田忌设计一种出场顺序,帮助他反败为胜,让学生不仅体验到成功的许夜,也能感受到关于搭配的知识很有用。生活中无处不在,带着欣赏与探索的欲望,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过程即目的”是一种理念,对于生命体验来讲,过程远比结果更加重要。这个过程磕磕绊绊,跌宕起伏,在相互交流中体会不同的思路,由懵懂走向明晰,由漫无目的走向目标明确。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对一个问题本身的豁然开朗,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以及解决问题后发自内心的愉悦。这种“润无声”的课堂滋养,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沉淀下来的可能是对学生终身有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