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火了一个名词“私域流量”。但我并不觉得这是什么新概念啊,就像微商加了微信后在朋友圈发广告,就像淘宝商家发货包裹里放一个个人二维码添加可以领红包之类的,也就是常见的社交电商啊社群啊,现在不过是重新包装了一下,起了个名字叫做“私域流量”,它不过是一种用户运营方式,是从“流量思维”到“用户思维”的一种转变。所以并没有觉得这个名词有多新鲜,有多高大上,不清楚为什么一下爆发了?
私域流量是相对于公域流量来说的,指品牌或个人自主拥有的、免费的、可以自由控制、可随时触达并可反复多次利用的流量。
公域流量:如百度、淘宝、京东等。
私域流量:如个人微信号、微信群、公众号等。
梳理一下对“私域流量”的理解,我认为是“IP打造+用户运营”,即从各开放渠道上获取用户并沉淀到自己的平台上与用户建立点对点链接和社交关系,然后打造IP建立品牌/个人形象与用户产生信任关系,通过个性化精细化的运营服务提升购买率和复购率。其重点不在流量的获取,而在用户的运营,关键在于输出的价值。
流量获取:
私域流量的获取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公域流量,通过广告等形式在公域平台上曝光获取流量,然后引流到自己的私域平台。公域平台上的“流量”,进入“私域平台”后就从“流量”转变为“用户”了。也可通过私域内部裂变带来新的流量。
IP打造:
用户引流到社交平台上,双方从“商家-买家”的买卖关系变为了“朋友”关系,告诉用户“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能给你带来什么”,在用户心里留下印象树立形象,强大的IP自带流量属性和信任属性,KOL的转化率实在是高。
用户运营:
个性化、精细化的运营服务可借助CRM工具建立用户数据库,实现用户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建立用户画像、分层运营等等。持续输出内容、服务或者商品等,并提高输出价值。
私域流量平台目前纯度最高的还是微信。这种“导流”行为也存在着一定风险吧。淘宝发现大量商家将用户导入微信,后续交易在微信完成,必然影响淘宝平台的交易量,预计淘宝会对商家的这种导流行为做限制或者在淘宝内部为商家提供运营店铺粉丝的工具。一向严厉打击营销号的微信发现大量的营销行为,封号概率更大,其实微信打击的不是“私域流量”本身,而是打击破坏平台生态的行为。合规范围内,微信会给与商家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的搭建和运营自己的流量池,比如通过微信支付给商家后,账单会出现“成为商家会员”、“加入该店福利群”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