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封建王朝中爵位的最高等级,一般只有皇室宗亲和有功之臣及权臣才有资格获取王爵。
一、王爵的变迁
先秦时期的王相当于后世的皇帝,是一国之君,所以不算是王爵。周灭商后,分封天下各路诸侯,当时各诸侯国都是按照公侯伯子男的爵位进行分封的,如当时分成的楚国就是一个子国,楚国国君是子爵,当时第一个称王的就是楚国的国君楚武王。
到了战国时期,小国不断被大国兼并,到最后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魏国率先称王,当时称王的是魏惠王,之后各国君主都称王,此时的王仍然是一国之君,不是爵位。
秦以后的王朝国君都称皇帝,秦汉之时,实行的仍然是二十等军功制度,这里没有王爵,刘邦建立汉朝后恢复了封国制,此时有诸侯国王,没有王爵。魏晋开始出现两级王爵:较高的、一般封予宗室的亲王(一般是一字王)和较低的郡王(一般为二字王)。
晋朝及以后的王爵名义上都是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但是实际地位会有波动。有些藩王有实权,有些没有。到清朝,王爵成为荣誉,没有封地、食邑也没有地方军政权力,但可以一定程度上参加中央决策。
二、异姓王的分封
纵观历朝历代,皇室子弟一般都会被封王爵,此外皇室之外的一些异姓也会被封为王爵,称之为异姓王,最初封异姓王的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
自汉以后,各个朝代都有分封的异姓王,但是是在皇帝势弱的时候才会封,一旦封异姓王,就意味着一个朝代由盛转衰或即将灭亡。乱世时的异姓王最多。
如刘邦分封的异姓王:齐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韩王信。这些人在刘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均有出力,作为功臣刘邦赐予他们王爵。
两晋时期的陈留王曹奂及其后裔,楚王桓温等;
唐朝的东平郡王安禄山、西平郡王哥舒翰、汾阳郡王郭子仪等;
清朝的定南武壮亲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敬亲王尚可喜、平西亲王吴三桂等。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异姓才能被封为王呢?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为国家统一作出较大贡献的人物
这些人在国家统一过程中为国家的统一作出过较大的贡献,像汉初刘邦分封的七个异姓王,尤其是齐王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一多半大汉的天下都是韩信打下来的,作为回报,刘邦给了他一个王。
(二)前朝皇室成员
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不断,不是所有的前朝皇室都会被新朝杀绝,如司马炎建立晋朝后,原来的魏国皇帝曹奂被降为陈留王;南朝时期原来的晋帝司马德文被降为零陵王;
(三)为平定国家叛乱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
这类人本是武将,但是国家遭逢大难,他们在平乱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作为回报,他们被皇帝封为王爵,这类中的代表人物有唐朝的汾阳郡王郭子仪,临淮郡王李光弼,两人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大功。
(四)乱世枭雄
这类一般都发生在王朝衰落之际,皇帝已经无法控制他们。如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成都王李雄、汉王刘渊、武德王冉闵,唐朝末年的梁王朱温等。
(五)地位较高的降将
这一类人本是前朝将领,可是在王朝交替之际投降新朝,被新朝赐予王爵并与新朝一起推翻前朝,这类人物的代表有清朝的定南武壮亲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敬亲王尚可喜、平西亲王吴三桂等人。
(六)对本朝立有大功,死后被追封
这类人很多,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如宋朝的河南王慕容延钊、济阳王曹彬、鄂忠武王岳飞、蕲忠武王韩世忠,明朝的中山武宁王徐达、开平忠武王常遇春等人都是死后被追封的王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