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残忍

郑重声明:振委会推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AI

人类是万物灵长,一直被歌颂,我们也一直被引导关注人类“真、善、美”的一面。但事实上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人类的残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赞扬人类的善良与美好,我们也要看到人类的暴力与残忍。在一定程度上说,我们更应该看到人类残忍的这一面,这更利于人类的反思。

人类的残忍既体现在对动植物的残忍,也体现在对同类的残忍。

人类对动物制品的需求是残忍的体现,以动物为食这就不提了,毕竟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但是那些不是生存必需,却要从动物身上获取,就可以说是残忍了,比如对动物皮毛的获取,对象牙的获取。

最知名的事例是日本太地町每年的“海豚湾屠杀”,纪录片《海豚湾》曾曝光这一场景。大量海豚被驱赶到封闭海湾,在鲜血染红的海水中被残忍杀害,每年约有2000-3000头海豚因此死亡。捕猎海豚有两个用途,一个是为了把海豚卖给海洋馆,通过训练表演获取高额利润。另一个就是为了获取海豚肉。这两个用途在我个人看来都不是必须的,海豚表演不一定要看,海豚肉也并非必须食用。 还有20世纪中期的“海豹猎杀”,为获取海豹皮,猎人大量虐杀幼海豹,手段残忍且超出合理利用范围。

“斗兽”娱乐,比如斗狗、斗鸡等,也是人类对动物残忍的表现。动物之间因为生存需要会有自然的争斗,但通过人为制造动物间的血腥搏斗获取利益或快感,对动物造成严重伤害,这就是人类残忍的体现。但在人类这一边,不仅不感到残忍,还以此为乐。因为人类自认为高高凌驾于动物之上,以至于对动物的这种残忍毫无知觉。

对动物的杀害,因为能看到血,会让一些人类感到不安,但对植物的伤害几乎让大多数人漠视。杜牧的《阿房宫赋》里有一句话“蜀山兀,阿房出”伐光了蜀地的山,才建起来阿房宫,可是秦王真需要这么大的宫殿吗?显然不是,人类在乎自己对于金钱权势的感觉,压根儿不在乎林木的生命和生长的不易。如今人类对亚马逊雨林的大规模砍伐,为种植大豆、放牧等商业需求,使雨林面积快速缩减,导致无数物种失去栖息地,被称为“地球之肺”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我们且先不谈这种生态破坏对人类的反噬,这些人在砍伐树木的时候,完全没有任何负罪感,可以说人类已经习惯对非人类的生命完全漠视。

人类对动植物如此残忍,对自己的同类也没有手软,甚至更加残忍,这些残忍完全超出正常人的想象。

人类历史上那些残酷的刑法,就是人类残忍的明证。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凌迟、车裂、腰斩、炮烙,大家熟悉的很多历史人物都遭受了这些刑罚。比如朱棣靖难成功后,建文帝身边的那些大臣几乎都遭凌迟处死,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也是被凌迟处死。商鞅被车裂,李斯被腰斩,伯邑考被炮烙。“请君入瓮”这个成语也贡献了一个残酷刑罚,据《资治通鉴》记载,有人告发周兴谋反,武则天命来俊臣审理。来俊臣深知周兴狡猾,于是假意邀请他饮酒,问:“如果犯人不认罪,该用什么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很简单,取一个大瓮,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入瓮中,他一定会乖乖认罪。”来俊臣随即命人抬来大瓮,按周兴说的方法生火,然后对他说:“有人告你谋反,现在请你自己进入瓮中吧。”周兴见状惊恐万分,当即认罪。

除了我们熟悉的这些刑罚,在其它国家也流行一些残酷的刑罚,比如剥皮、钉刺刑、铁处女、轮刑、拷问架等。为了让同类屈服,人类把自己智慧中邪恶的部分发挥到了极致,比对待动植物更加残忍。

人类对同类的残忍还体现在暴力与压迫上。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通过集中营系统性地虐杀约600万犹太人,包括毒气室、医学实验等极端暴行。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胡图族对图西族进行的有组织屠杀,短短3个月内造成约80万人死亡,伴随大规模的暴力与迫害。

人类的残忍除了体现在暴力与迫害上,还体现在剥削与不公上。 19世纪欧美国家的黑奴制度,将非洲人视为商品进行贩卖和强制劳动,剥夺其人身自由与基本权利。20世纪初的“血汗工厂”现象(如美国三角内衣工厂火灾),工人在极端恶劣、低薪的环境下劳动,1911年火灾导致146名工人死亡,暴露了资本对底层劳动者的残酷剥削。

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会觉得以上这些残忍是少数人的残忍,作为一般人我们并不残忍,但事实上冷漠与旁观可能是另一种残忍。 1964年美国“吉诺维斯案件”,女子吉诺维斯在公寓外被袭击,过程中多名邻居听到呼救却未施救,最终受害者死亡,反映了群体冷漠对生命的漠视。还有2011年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也体现了人们的冷漠与旁观就是一种残忍的表现。还有更常见的,如今网络暴力导致的悲剧层出不穷,那个染粉红色头发的女孩郑灵华,2023年1月23日,不堪网络暴力带来的痛苦,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年仅23岁。郑灵华的死是网上无数个普通的个体的冷漠造成的,难道这不是残忍吗?杀人不见血的残忍。

作为拥有高智商的人类,我们追求善良和美好,会让整个人类世界成为天堂和仙界,我们放任自己的残忍就会让人类世界变成地狱。这在于我们每个人的选择,我们要正视自己身上存在的“残忍”的一面,要想办法去克制它,不让它释放出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