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印苗族
传说,大约3000年前,四印苗族的始祖“簪汪”(音)是这支族人的王,统管四尊大印,住在皇城。然而,“簪汪”的皇城被另一个王看中欲霸占,这个王就设计盗走了“簪汪”的“龙心”,随后又提出要与“簪汪”比武,胜者为王。“龙心”被盗的“簪汪”自知不敌,一面应允了比武之事,一面立即带着族人逃出皇城。
“簪汪”一族一路长途跋涉,跨黄河、渡长江,最后来到威清卫(清镇)一小河旁。“簪汪”下令将四颗大印的印模盖印在自己女儿的服饰上,之后将四大印章及携带的文书档案一并烧毁。“簪汪”的女儿凭着记忆将迁徙的前因后果一针一线缝在衣服上,让后人记住。前胸后背左膀右臂四处状如大印的方型图案,就成了四印苗族的起源。 四印苗族后裔也就在清镇定居下来。
服饰
她们的服饰分为简装与盛装两种,尤其是妇女服饰更为讲究。下方这件衣服,至少已做了大半年...
从苗族老人的口里,我们得知,一套衣服的制作,要经过纺线、染白、纺织、上腊、 染布、刺绣等复杂工序。一个心灵手巧的妇女,做一套盛装至少也得花上七八个月时间。一个女人一身所穿的盛装,也不过两三套。
分散各地而居的苗族,其服饰外观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四印” 苗胞的服饰,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鲜艳、华丽和精美。盛装上身的领为多层"大翻领”, 用无颜六色的丝线绣着不同种类的花纹和图案。四枚大印中,印居于胸前、三枚分别在后背和两只袖子上。尤其是胸前的大印,一律用鲜艳的线条勾勒,四四方方,尤为醒目。
妇女下装为裙,皆为蜡染百褶。大裙有裙脚,制工工整;围裙则罩在大裙外,不仅取到“保护”大裙整洁的作用,还突出了鲜明的层次,表现出了苗胞的审美情趣。特别的是,百褶裙上的主体花纹,都是九道。尤率领的"九黎”部落,想到了迁徙中的苗族先民趟过的数不清的高山、河流。
乐器
绵绵生情的姊妹箫,还有一种大胆示爱的乐器——横箫。每年农历二月初,四面八方的苗胞,就聚会在龙滩大坡上。这一天,青年男子就用自己的箫音,当面向意中人表达爱意。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称为“姐跟你”,男方则要在五天内,找上媒人上门提亲,女方也会以隆重的待客方式,来欢迎未来的“新姑爷”。
这个节日,当地苗胞叫做“二月桃花节”。 桃花开放的时候,我们没有来,错过了花期也错过了听箫的时节。但我们却记住了这个美丽的节日名字,桃花开放的时候,我们没有来,错过了花期也错过了听箫的时节。但我们却记住了这个美丽的节日名字,感受到了四印苗胞追求爱情的热烈的箫声!
“苗家迎客不握手,歌声飞出家门口;南来的客人北往的汉,醉在苗乡不想.……”如果说“二月桃花节”是四印苗胞“箫声传情”的表达,那么,麦格寨千年银杏树下的“银杏歌节”,则是苗胞民族民俗文化的一块集中展示地。
“其实,‘银杏歌节’′是“桃花节”的一个延续,也是“四印”苗族迎春活动的收场。书记告诉我们,“整个“四印”苗族,一直分布在以麦格龙滩村为中心的十八个大大小小的村寨中。虽说相距不远,但由于高山挡道,林密幽深,往往是“听见声音不见人”。为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大家就在春节农闲时节相聚“玩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颇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
歌舞
“四印苗族年厂”节在清镇市麦格苗族布依族乡龙窝的田头上举行,在当地,上万名四印苗胞举行了隆重的放鞭炮和跳芦笙活动。据现场了解,“苗族年厂”是当地苗胞纪念先祖,悼念去世的老人,祈福丰收的传统活动。每年正月初五,身着盛装的苗族同胞,自发相聚到这里跳着多姿的芦笙舞。凡戴上白头帕的,代表去世的老人来这里欢度春节,有的还将老人的衣服和鞋子背在背上,表示送新衣给老人。没戴白头帕的,有的是来看热闹的,其中也有前来相亲的。以下图片记录了热闹非凡的“四印苗族年厂”节。
成语“高山流水”出自《列子·汤问》,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在苗家,来者皆是客,但凡有贵宾到家做客,苗家就会以最高礼遇接待,向贵客敬酒,跳舞。
婚礼
在龙滩村苗族子女成婚的这一天,子女要穿上母亲为他们亲手织的衣服,这个衣服在他们出生的时候,母亲就开始一针一线的为她们缝制。
祭祀
村里的鼓用梧桐树木和牛皮制成,没有图案,是30多年前做的,案头挂有两个布袋就像两件男女服饰,分别代表族人的祖公、祖母,鼓则是族人更久远的神灵化身。
“祭鼓”这一追忆祖先的节庆就由一个家族的子孙举办。要举行请祖、诵唱、杀牛的仪式活动。在堂屋灶台上,用竹竿串成的架子上,挂六个半边猪头和猪蹄祭祀十二年间的逝者,“宝冒”在堂屋门口摆桌,分3排摆放了酒杯:两边倒酒,中间放肉。
学校:贵州师范大学
学院:美术学院
班级:18摄影
组员:杨燕飞,杨逸群,徐会,石兴柱
排版:徐会
制图:杨燕飞
文字编辑:杨逸群
拍摄地点:贵阳 清镇 龙滩村
时间:10.26--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