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美的东西,人人都喜欢,因为这是人性使然。而且不必外求,每个生命本来具足。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依然会做出不美不善的事情呢?原来人性里除了善,还有与之对立的恶存在,心如虚空,善是虚空中的太阳,恶是虚空中的乌云,乌云密布,自然就看不到太阳了,人性也是这样,一旦善被泯灭,恶就出来了。要弄懂这个道理,还得先从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开始。
《金刚经》云:若说世界是实有者,即是一合相。而这每一个一又都由两个互相对立的一组成,在流逝的时光里,这两个一就像天空中的参星和商星一样,我们难以看到它们同时呈现在眼前。白天和黑夜加起来才能算完整的一天,而在白天我们看不见黑夜,在黑夜我们也看不到白天,谁都无法在同一时间既能看到白天又能看到黑夜,故说白天不懂夜的黑。虽然两者相互对立,却又相互转化,合为一体,不可分割,所以圣人多用真假虚实等来诠释这对立统一的关系,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由此来引导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世界如此,人生亦然。每个人都是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体,肉体和灵魂不可分割。没有灵魂的肉体是行尸走肉,离开了肉体,灵魂无所依止。但我们容易看到的基本上只是自己的肉体,却很少能看见自己的灵魂,而肉体却是由灵魂来支配的,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这一点,生命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遗憾地是多数人只看重自己的肉体,而不去关注自己的心灵。最早的觉者发现了这个真理,便升起了悲心,于是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导人们去寻找那些看不见却又非常重要的东西。从此这个世界便有了智者和愚者的分别,其实,从人的本性来讲,是没有愚智之别的,只因每个人洞悉真理的快慢不等,才有愚智之分了。见见为凡,见不见为圣,见见和见不见便成了区别凡圣的分水岭了。凡人以圣人为师,慢慢破迷开悟,最终便与圣人没有什么两样了。因为每个人悟道的根性不同,所以圣人便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人,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于是这个世界上便有了三本书,引导人们明心见性。一本是有字的书,圣人把自己明心见性的经验和方法,用文字记录下来,让后人通过读这些文字来开启智慧。一本是无字的书,人们可以从折射人性真善美的报身与化身上获得生命成长所需要的养分。一本是灵魂之书,这本书读起来比较困难,它需要内观冥想,发现自性中的般若之光,回归那个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