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31 前言
每当我觉得自己陷入drift的状态,我就会拼命想抓住些什么,便拿起kindle,翻翻《Design your future》,里面把“废柴模式”的纠结、“自动驾驶”模式的自然描绘得相当真实,一下子就会击中自己当时的状态。
例如其中作者描述自己每晚看Netflix后昏昏沉沉,本以为这是放松与享受,久而久之意识到这只是自己的逃避罢了,“a way to shut out the never-ending chatter in my mind”。这点我还挺有共鸣的。我就是那种过于敏感而想太多人,一天结束,许多人和事情,在意识里或者潜意识里都会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有时候自己会刻意逃避、掩盖自己的负面情绪,转而做一些不需要动脑但实实在在消耗时间和精力的事情,等到累了就不会去想这些事情。
我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过还是在某些事情会重新陷入这样的模式。毕竟,人有95%的习惯和思维都是automatic,如果没有强大的动力和方法,“重蹈覆辙”是必然。我利用仅剩的5%余力努力给自己设计系统,讲道理、贴提示、打卡习惯、践行冥想、反复强化。我对自己目前的自我调节系统仍有诸多不满,不能很快“修复"好自己,不过总体来说,“修复”得速度和质量都超正面的方向在发展。
我还挺喜欢这本书的,里面许多道理可以说都懂,可是每次自己遇到阻力,回去看看还是能获得一些力量。所以想简单说一说,分享给想要获得自我能量的人。
这本书是一本自我管理与改变的工具书,分成四个阶段:awaken-disrupt-design-sustain,每个阶段都辅之以方法论与案例,具体内容在此就不赘述了。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不可复制的,有些切身体悟却是无比深刻的,所以想结合自己的感受突出一下我所相信的东西。
1、为什么改变好难?
不知道对于多少人而言,年度目标更像是跨年之际的一场自我感动、自我证明的仪式感?2020年的第一个月沉重而悲壮,一线医务人员的坚守奋斗与四面八方的援助给了我们赢得这场病毒战役的希望;2020年的第一个月缓慢而疏懒,不少人嚷嚷着无聊、宅坏了。无论这个月的背景是生命,2020年的第一个月就这么过去了,用于实现年度目标的第一个月就这样过去了。
上午听李永乐老师讲“武汉冠状病毒事件”的分析,结尾处他说:“希望大家能珍惜这意外的长假,好好学习” 。对啊,没有高压的工作和学习,有空间、有网、有电、有食物,不正好可以看看书、学学新技能、琢磨下室内锻炼、研究下圈内人物么,做一些一直想做但却以“没有时间”为由而没做的事情么?
可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例如,我在封闭空间的学习效率比开放空间低很多。有时候荷兰的天气太糟糕,一天没出门,也没做出实质性成果。我也会指责自己,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改变本身是逆本能的,而本能的惯性太强了,有些本能和情绪是写在基因里的。
依旧以我为例,这半年,我观察到的我想改变的点:
-我在亲密关系里的本能的疏离感、逃避感、拒绝表达→ 一次一次立目标与修改
-我在产生想法和具体执行之间总会有一段过长缓冲带、遗忘带→愿景图、甘特图
-与在意的人相处时我会不自觉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转而以一种被动的状态对待自己的时间和任务安排→预想可能出现的情景,安排好时间和任务
-忍不住搁置安排好的难任务,转手去处理突然想到或者冒出来的简单任务→ 便利贴
-在安静空间里大脑胡思乱想、情绪也会低落,导致效率低效→音箱
-在无聊的饭局里容易把自己吃撑→ 预想可能出现的情景,安排好时间,强化提醒
-发生不好的事情倾向于向人诉说,寻找某种慰藉感、认同感→说服自己
-我喜欢两个人一起做事情,有人陪着我→辩证法对待
-心情不好的时候会看手机、做不动脑的事情→冥想替代
-做事情、做计划时候倾向于“等一下”“最佳状态”→“lean study”“MVP”"灵感摘录"
-ddl下一股脑只做一件事,即使效率与质量都不如意→ 番茄工作法
-逃避或者省略早上和晚上的仪式感→重新开始
-饮食不规律的时候喜欢吃甜食→饮食规律、偶尔奖励
每一个我不喜欢的点背后都藏着我的情绪与本能:逃避责任感、害怕受伤、害怕孤独、渴望高质量陪伴、恐惧、胆怯、懒惰、不自信、不敢为自己做决定、完美主义。对,都是这些看不见的力量在驱使着我的行为。当我用文字将他们描述出来,它们就看得见了,在每一次它们即将作用给在我身上的时候,我能察觉到了。这大概是为什么我找到了一些对策,虽然不是100%有用,但起码我想克服的时候,我知道我该做什么。当我做到的时候,我会感觉此时自己才是能控制自己的自由的人,行为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被本能和情绪支配的躯壳。
简言之,改变的第一步是观察、觉醒,然后在践行过程里慢慢学会做自己的主人。观察、觉醒考察觉察力,快慢因人而异;实践就看方法论、毅力了。我终于知道为什么美国这种mentor/tutor也能成为一种职业,因为它能比较效率、深刻帮助一个人完成逆本能、逆惯性的挣扎之旅,并能提供实时反馈。有健身教练指导的菜鸟和菜鸟的过程肯定会不一样。一般人要么通过自己阅读、记录,要么和朋友一起成长吧。
2、建立对于生命和生活的责任感为什么这么困难?
“靠自己”是一句似乎人人都可以理直气壮说出口的话,可是在每个情景、关头能从内心相信、从行为上践行却不容易。其实有可能本能上我们都喜欢逃避责任,不喜欢动脑,希望做个被照顾的人吧,只是程度差异而已。
这句话,我听我姐说过,十年的沉淀让那句“靠自己”异常有分量。
这句话,我今年听闺蜜说过,从对父母极度依赖到意识到自己有选择与创造的力量,我知道她发自内心地相信这句话。
大概从寻求别人的依赖帮助到探求自己与世界、时间的关系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吧。
前段时间我曾收到一个关于未来的一个情感offer,大概由于底层参数基本设定,我能选择和设计的空间已不多,但我并没有预想的那样排斥,相反我甚至觉得也还不错,省去了自己绞尽脑汁的辛苦,况且我其实本能不喜欢做太多选择。
大概总是喜欢对抗自己的本能,“情势变更”之后我修复也挺快,开始质疑自己的懒惰与不负责任。Non-believer are victims of external circumstance. Their strategy for change is based on hope not action. 一旦有所松懈,就真的变成无方向的小帆船了。
闺蜜说:“女孩每次重新开始都需要很大勇气。”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回应,也许男孩和女孩都一样,都只有一生,都要自己选择,都有很多次重新开始。不选择、逃避选择终究是害怕选错了、做不好,或者一开始就因为懒惰而害怕自我选择。
Believe you have ultimate authority over your lif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