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咪蒙写作的套路:先说朋友的故事得到A结论,再说一个名人的故事得到B结论,切身谈谈自己的故事得到C结论,最后ABC整合得到的D结论就是恍然大悟下的所谓真理。
中学时候我们写议论文也是这样。先从哪个地方得出一个结论,再用各种名人语句、名人事例不断的论证它,大抵也是这个思路。只是现在为了拉近认同感,做自媒体的网红写手们身边都有好多故事,而我们对死去的伟大人物感觉还是太过遥远,宁愿看看这个社会和自己一样在底层泡沫里的人。
这样的写作思路很容易带来一个怪圈:你以为自己胡说八道的理论也是正确的,因为总能从浩淼历史里挖出一堆能佐证观点的事实。只不过这些事实,很多也是经过了长期时日后的美化和加工,再还原出来的面貌,不一定和本身相符。
那么,之所以会有那么多鸡汤文还没被看腻,大多也是这样的故事无论是虚构捏造还是真实存在的,反正我足够煽情足够狗血,观点兜来兜去可以被这么论证。在感情里挣扎和职场里迷茫的人急需吃下这粒速效药——原来和我一样惨的人大有人在。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鸡汤文愈加流行,明明都是大同小异的东西,人们还是愿意干下一杯又一杯,失意小清新们抱团取暖认为世间依然光明,单纯相信目前所处的黑暗困境只是暂时的罢了。
但实际上,仅仅看过几十篇和你类似的故事有什么用?
这样的真理已经被咀嚼的太泛滥了,泛滥的都像是吃了两个小时的口香糖一样索然无味,但我们舍不得吐掉,如果不吃的话嘴巴太寂寞。
2.
很多时候我们还有一种错觉:大V们的观点我超级认同,只是大V们把文字发挥的浪漫可人又犀利独到,如果抛开语言的修饰,我们难道不懂这种道理吗?
导致的后果就是你觉得自己随便有点故事也能说出个真理了,人人都拥有真理。
那为什么我们仍然过的不幸福?我们还是如履薄冰焦虑忧伤,恨不得高举人性价值观大旗猛烈的冲击相悖论。
直到头破血流了,四处碰壁了,依然被渣男抛弃了,你才发现曾经你深信不疑的真理如同垃圾毫无用处。
玩文字游戏的人善于欺骗,尤其是站在制高点的KOL,他们已经可以炉火纯青的对文字进行编排整合,加之常识上的想象力,造成一种联想的趣味性,作为不越界的放纵贯穿其中。反而成了我们贫瘠大脑缺失的联接通路,稍微摆弄两下就能轻松的把绳子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充当领袖。
凭什么?很简单,凭我们并不高级。
高级的真理比如科学和哲学,这都太费神了,一般人不愿付出精力投入,成本高收获小,也压根不适合碎片化时间,而那些真的能潜心研究的大师不见得会在互联网高谈阔论哗众取宠。
所以我们很难对这样高级的真理拍大腿点赞,更不要说有实践性的共鸣了。
可笑的是我们明明知道凡是烂大街的东西大多不怎么值钱,但我们穷,买不起昂贵又不实在的精品。
3.
情怀、梦想、思想、爱好等等这些在鸡文中看似美好的追求实际上就是我们麻痹自己的虚幻剂。人人都要有,不然就说你是行尸走肉。但你真的有了吗?你只是在跟着领袖走,嚷嚷着那些看似真理的口号,还能显示自己是个思考者,反正也不用花一分钱。
其实你依然沉浸在自己过去的世界,想要表达出一个失败者的经验或自我修养。涉世未深又缺乏经验的我们深陷其中,想想自己苦逼的经历和心酸的奋斗史,于是情感励志的文章又华丽丽的诞生了。
所写的表达方式千姿百态,而万变不离的核心宗旨总是那些不可能说它错的道理:人人平等世间充满爱。
不管《给我面包也给我爱情》、《职场不相信眼泪》还是《因为爱你想自私一点》之类,总是在述说自己的不幸,而假装理解他人的痛苦。或者感受他人的为难,再回忆自己的坎坷。
大V在与粉丝谈论拯救的时候,很容易让道德感具有普世价值。
但不是切身体会到的百分百痛苦,事实上谁能真正理解你呢?故事发生的版本有太多微小细节,每一秒心境都跌宕起伏,为何要拿思考真理为难自己,真理被这么多人用不同的路径反复压榨出点新奇的东西来,它也累了。
写作者的洞察与敏感,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出的干货,为后来人少走弯路做出了贡献,只不过有太多曾经的loser生产思想,而真理显然已经过剩。
4.
用文字思考世界,总在一个圈子里面。就是发现无论再怎么写那些道理,它们好像都是哲学里早就被提起过的,但还是要把热点写下来与时俱进,犹如西西弗斯推石头。
我们习惯了从问题中开始思考,但我们一旦把自己置身于思考环境中,又喜欢夸夸其谈,觉得自己占据了语言支配权,忽略了从实际出发,真正能带给我们安慰的只有自身不断通透与调整,而不是他人无关痛痒的拯救和那些空泛的,什么情况下都能用的真理。
互联网上的真理害了我们。
我们越来越少的去读实体书籍,而热衷于对话题津津乐道,被那些醍醐灌顶的吉光片羽深深的戳中。
明明就是和几千年前一样的论述结构,我们折服的大多是有趣优美的文笔,抄来抄去的观点反正也总能自圆其说。
只是亲身经历无法造假,没有疤就是没有疤,你硬说自己的乌青块也是个疤,虽然粉丝觉得假惺惺,但还是喜欢偷窥。尤其是越多越多的疤被揭示出来,窥私欲真是得到了极大的饱和。
读文章的过程里寻找存在感代入感共鸣感,
明明压榨复制下的产物偏偏要说凝练独特。
真理若是再被这么大批量的生产和传播——迟早有一天会变成街边人手一份的宣传册,翻几页就扔到垃圾桶去了。
鸡汤文点到为止即可,生产过剩的真理也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绝不是我们的救世主。
多去领悟创造真理那些人的想法,再不合时宜都是经典,它们足够沉重,经得起考验,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思考和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