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无问西东丨《高手: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

不知不觉中,我的微信公众号已运行到第六个年头。

彼时,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全国人民都待在家里,为抗击疫情做贡献。闲来无事,我注册了一个公众号。

稍后,又陆续在其他社交平台注册了同名账号。经过一番打磨,主打定位设为:“个人生活,社会百态。爱好文史,闲暇写作。”

起初,是我自己写写文字;后来,妻子受到感染,也加入其中。

五年间,攒出了不少文章,个别内容还算是有声有色。

写作的过程中,我俩逐渐达成默契:运行这个公众号,不追求读者数量的多少,也不必太在意是否有积极的反馈,重在做好自己,不求成功,但求真我。

因此,文章的初稿写完后,无论是在文字编辑,还是在选取图片的过程中,每个用词仔细琢磨,每句话语再三揣摩,力求文字达意,减少差错率,以至精益求精。

而在文章的内容上,坚持正能量,不走歪门邪道,包括标题,决不做标题党。

还有,“正能量”这个词,本来是很正面的,但社会上用多了以后,在某些人的嘴里却变了味。

所以我们觉得,这个“正能量”还是应该回归到它本身的意义——乐观、积极向上。

正能量,就是要传播正能量!

读万维钢的《高手: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作者从一个物理学家转为科学作家,在序言中说该书有别于其他鸡汤文字,但我感觉也是半斤八两,且引述他人的研究较多。

不过,其中列举的一个案例,还是有切身感受的,正好与我们上面的想法相契合。

以下为书摘:

我最感兴趣的一个人是斯科特·亚当斯(Scott Adams),他是呆伯特系列漫画的作者。亚当斯又写博客又画漫画又出书,特别高产,而且自成体系,我就想跟他学一点写作的经验。

呆伯特系列漫画今天已在65个国家,被超过2000家报纸用25种语言转载。亚当斯原本是个坐办公室的白领文员,刚开始画呆伯特漫画的时候因为要上班,必须每天早上4点起来画……他是怎么坚持下来,取得今天这个成就的呢?

“目标”和“系统”

亚当斯当年一边工作一边业余画画和写作,画画和写作给他带来的物质回报非常少,大概只相当于工资收入的5%,对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当时他女朋友问他为什么要干这件事,亚当斯对此无法回答。

亚当斯现在总结,他做的这个事情不是为了完成一个什么具体的“目标”,而是为了发展一个“系统”。

所谓“目标”,就是你做这件事就是为了做好这件事,成功了就有回报,失败了就算白干。

而亚当斯所谓的“系统”,则是一个连续变化的东西,或者是一项技能,或者是一个关系,比如夫妻关系。为了这个系统,你可以做各种项目,你可以要求自己养成什么习惯,你要的不是某个具体事件的成败,而是“发展”这个系统。

亚当斯的博客写作,就是一个系统。具体哪篇文章能不能获得收人,有多少读者阅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让这个系统不断发展。他写博客没有任何具体的目标,这恰恰是系统的特征。

怎么发展系统呢?亚当斯做了两个方面的事情。第一,要定期写,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第二,亚当斯把博客当作一个研发平台,在上面做了各种写作技术的测试。比如,他测试了不同类型的话题,看哪个话题受读者欢迎。他还测试自己用各种不同的“声音”写作,比如愤怒的声音、幽默的声音、批评的声音等,看哪一种声音更受读者欢迎。

时间长了,博客越写越多,亚当斯的写作系统就成长起来了。后来《华尔街日报》听说了他的博客,就邀请他开个专栏。亚当斯一上手,专栏马上大受欢迎!这是因为此时的亚当斯已经拥有一个成熟的写作系统,他完全知道文章应该怎么写。

亚当斯说,他写博客的时候,只知道这个博客壮大起来就会有各种可能性,但是他完全没有任何具体的目标。他并没有事先规划好到什么时候去《华尔街日报》开专栏……系统有了,一切都自然发生。

归纳起来,正所谓: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杨思革  2025年4月18日于郑州


文/图/编辑:杨思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