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被手机绑架了吗
你是那种机不离手,夜不能寐的人吗?
据官方给出的数据,平均每个用户每天会拿30分钟时间刷朋友圈,更有甚者是每13分钟就会使用一次手机,每天使用手机的次数高达108次。关于手机,我们基本的动态就是: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昨晚没更新的动态,刷微信,看朋友圈,浏览天下大事,点个赞,再评论下,享受那种皇帝批阅奏章,君临天下的"成就感"
放下手机吧,你已经被手机绑架了。也许你会说,工作压力大我是为了片刻放松才用碎片时间刷手机的。呵呵,且不说我们周末或者假期躺在床上无所事事,那些如潮水般涌来的微商广告.毒鸡汤.情侣狗的狗粮轰炸一遍又一遍.
这些晒生活,摆幸福,秀恩爱的图文对缓解你焦虑的生活有帮助吗?你却沉浸在这种"肥宅"的快乐,麻木了一天又一天
2:你真的没事做吗?
你真的没事做吗?想想疫情呆在老家的几个月给了多少生活费父母?这些年又给了多少钱双亲?即将到来的母亲节,你准备好拿得出手的礼物了吗?你银行卡里的存款可以带她去海底捞任性消费不肉疼吗?
刷抖音里提桶连夜出逃的打工妹 时,你还在窃喜自己工作稳定,收入不受疫情影响,你可知仁心宅厚的老板再也坚持不了账面巨亏的影响,打算节后公布让你们上一天休一天,收入减半。你每个月是不是有那么几天总是情绪低落烦躁不安郁闷无比呢?一被房东催交房租那天;二是还花呗那天;三是还信用卡那天。
七夕准备到了,想起那个暗恋几年的女孩让你的心一阵抽痛,她朋友圈说喜欢那个最新款限量包包,你存了几年的余额宝远远不够,看来那句简单的”喜欢你”,今年又要沉埋心底了。现在你有事做了吗?
3:花费时间和浪费时间
《读者》2017年第16期 林清玄
李小龙尚未成名时,在好莱坞教授武术。有一天教完武术,他和他的弟子,有名的剧作家史托宁·施利芳一起喝茶聊天,谈到了“花费时间”和“浪费时间”的不同。
李小龙见解
“花费时间是把时间花在某件事上。”李小龙首先开口,“在练功夫时,我们是花费时间,现在谈天,也是花费时间。浪费时间则是糊里糊涂或漫不经心地把时间消耗掉。我们有时把时间花费掉,有时把时间浪费掉,至于是花费还是浪费,全靠我们自己的选择。但无论如何,时间一过去,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史托宁见解
“时间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史托宁同意,“任何人偷走我的时间,就等于偷走我的生命,因为他正在取走我的存在。当我年龄变大时,我知道时间是我唯一剩下的东西。因此,有人拿着什么计划找我时,我就会预估这项计划将花费我多少时间,然后问自己,因为这个计划,我愿意从我所剩的少数时间内,支取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吗?它值得我花费这么多时间吗?还是我只是在浪费时间呢?如果我认为这计划值得我花费时间,我就会去做。
“我把同一尺度用在社会关系上。我不容许别人偷走我的时间,我不再广交天下豪杰,我只结交那些能够使我过得愉快的朋友。在我的生命中,我空出若干必要的时刻,什么事也不做,但那是我自己的选择。我情愿自己选择如何花费时间,而不盲从于社会习俗。”
启示
史托宁说完后,李小龙望着天空,一会儿才问,是否可以出去打个电话。
当李小龙回来时,他微笑着说:“我刚才取消了一场约会,因为对方只是要浪费我的时间,而不是帮助我花费时间。”然后他很诚恳地对史托宁说,“今天你是我的老师。我第一次知道我一直在跟某些人浪费时间,以前我从没想过他们是在取走我的存在。”
我一直很喜欢李小龙的这个故事。我想,李小龙之所以以少数几部电影就令人念念不忘,是因为除他的电影和无数荣誉外,他还有敏于深思的习惯。
4:关注别人不如充实自己
你觉得自己很累很忙,在老板眼里却只是穷忙族一个。你技能没有提升,你的时间大部分花在社交、游戏、动漫、短视频中,它们是盗走时间的元凶。作为年轻人沉迷手机没有活力,被手机绑架的我们没日没夜沉迷在复杂的信息洪流中,渐渐忘记初心并迷失自我…
我们在网上漫无目的地闲逛,打发本可以创造更多价值的时间,刷着新鲜却粗浅内容的短视频掉进短暂愉快的坑。有多久没有好好思考了?
有多少人能做到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我们扮演着吃瓜群众关注着讨论着明星公众人物的热点绯闻,却鲜少有人关注自己买回来的书,一直被宠幸在书架尘埃落定,还有久不锻炼的身体已经提前进入老年化,三高.BMI超标…没有定期整理的衣柜,杂乱无章,没有及时清扫的房间一地鸡毛…
信息人工智能专家西蒙说,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集中我们的注意力,好好关注自己吧,把关注点从别人身上收回,放在自己身上,我们会得到更多。
从今天开始,放下手机,好好爱自己,睡一个早觉,早起去跑步,感受大自然的恩馈,做一顿营养的早餐,集中注意力,做好工作中每一件小事,给父母打一通温馨的电话,好好看一本书,规划好第二天的工作安排…
放下手机,立地成佛,这里成佛是指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懂思考有收获有成长,做手机的主人,不被信息网络俘虏,用我们的注意力发展成生产力,畅然享受手机带来的互联网红利,同时也可以做到拿得起,放得下的现代人.互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