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叫无效。
吼叫,我们常常以为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听从我们的教导,可实际上,那只是自欺欺人的想法而已,实际上收不到任何功效,没有任何意义,对孩子的心智成熟带来的只是一种破坏性伤害。
你吼叫,是为了想让孩子意识到错误或问题所在,急切地希望孩子能按照你的要求去做,可孩子却往往无动于衷,因为孩子在你朝他吼叫时,想的却是“爸爸妈妈讨厌我”,沉浸在自己的负面情绪中,“既然你们讨厌我,那我更不要听了”,继而产生抗拒行为,拒不按照要求做或听从规劝,如果你当下没有及时、敏感觉察出孩子行为背后细微、不露声色的心理变化,看到孩子一副不理不睬、无动于衷的样子,顿时火冒三丈,气上加气,不自觉你再次吼叫,而且分贝更高,连带着对孩子新错误的指责、批评,还有你的说教,孩子看到你再次发作,意识到“这时候,爸爸妈妈是真的生气了,这一回我还是老实一点比较好,我就暂时乖一下,爸爸妈妈才会消停”,孩子会暂时选择听话。这一系列过程,你忙着批评,忙着指正,忙着教他道理,告诉他怎么做,而孩子却忙着关注在自己的一系列情绪变化与应对中,你的吼叫、说教好像被屏蔽似的,一个字也没有听见。
孩子缺少自律,未必是父母管教不严。事实上,我们的孩子经常受到严厉的责骂和体罚,即便小有过错,我们也会怒不可遏。吼叫,便是其一。这样的教育方法只会起到负面作用,因为它本身就违背了自律的原则。没有自律原则作为后盾的管教,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因。
父母自己不遵守自律的原则,就不可能成为孩子的榜样,只会成为反面教材。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假。孩子的反应与行为与你如出一撤,惊人的相似。孩子的回答都和你曾经说过的一模一样,一字不差。
假如你的生活毫无自律,却强迫孩子有条不紊地生活,结果可想而知。假如你三天两头生气,动不动大声吼叫,颐指气使,不是理智而是任由性子管教孩子,又如何指望孩子听你的话,控制好情绪呢?又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呢?
在稚嫩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们的偶像,神圣而威严。孩子缺乏其他的模仿对象,自然会把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全盘接受下来,深深印刻在脑海里,一点点被绘制到他们的认知地图中,指导着他们成人生活。
父母的心智成熟,是孩子将来幸福生活的活水源头。
如果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会把这样的生活视为理所当然。而如果父母的生活混乱不堪、一塌糊涂,孩子也会照单全收。
吼叫,父母缺乏自律,便具有这样的破坏性。
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经意,毫不自觉,也不自知,可是,和你生活在一起的那双小眼睛,却看在眼里,学到心里,刻进生命里。
为人父母,不可随心所欲,恣意妄为,我们应当懂得自律。
子不教,父之过。我们承担着他们的教育责任,我们有义务帮助他们心智成熟。
教育,我们需要心智成熟,而不是依赖吼叫。吼叫,本质上不是教育,而是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气和不满。
知易,行难。至少,每一次的教育,我们可以尝试做些努力。
1、了解情况,忠于事实
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我们越是了解孩子的思维特点,教育就越能正面管教,无需吼叫。
在指责与要求之前,我们可以先平静地问一下孩子,“这是怎么回事”、“你为什么这么做呢”,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孩子的思维不同于成人,他们的考虑与我们的判断往往大相径庭。
昨晚临睡前,我要求女儿把房间窗台收拾好,看到窗台干净了,结果东西全在地上。因为当时不在现场,见此情形,我的本能判断是,女儿又不听话了,东西全被她拨在地上,正想发作,当下觉察,也许我的判断并非忠于事实,也许她这么做有她的考虑,也许我需要了解清楚再行判断。一问之下,果不其然,因为昨天小雨,窗台缝隙渗点儿雨,有点儿湿,女儿准备先把东西放地上晾干后,再放进书桌抽屉。
假使只根据大脑的即兴反应,随意动用家长权威,大声吼叫,将会是一个不愉快的夜晚,双方的睡眠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2、停顿一下,延迟反应
孩子毕竟是孩子。正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所以,他才会犯错误,一次又一次的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良机,也是我们教育智慧的考验。
我们需要平静。
平静,就需要我们停顿一下,延迟三秒再作反应。
延迟反应时,我们可以当下自觉、反省,我这样做是真正爱孩子吗?能帮助孩子心智发展吗?还是只是感觉到自己的家长权威受到挑战?还是借由发泄自己的怨气与不满?
延迟反应时,只要简单指出孩子的错误或选择暂时忽略问题,我们该干嘛还干嘛去。
选择教育时机,等孩子情绪平复后,或心情愉快的时候,再和孩子一起梳理一下问题,帮助孩子重新思考、应对。
女儿大班时,我因为身体不便,我们幼儿园最后一次亲子秋游选择不参加,女儿回来后愤怒抗议。我理解她的心情,但情绪表达不当,我选择暂时忽略,也不作惩罚,临睡前继续我们的亲子共读,和往常毫无二致。读着读着时,女儿主动对我说“对不起”,我知道孩子自己有情绪调节能力,也有自省能力。我在她主动道歉后,我表示了理解,并和她解释了原因,简单帮她认识放弃的意义,以及我们还可以做哪些有意义的补偿。
3、一起经受,唤起孩子内心成长意愿
家长的行动,才是最好的教育。
通过你的自律和爱,唤起孩子内心成长意愿,引导孩子变得更好。
你不应该只是做指挥者,而应该做陪跑者。一起跑,你才能知道什么出现身体极限反应。
你在孩子心灵成长的过程中,你在陪跑,你才会了解孩子的问题,才会找到改变的困难和突破口,更重要的是,你真心实意与孩子一块儿去经受痛苦和折磨,孩子也能领受父母的这片苦心。
女儿睡眠时间长,晨起,对她来说,一直是她的痛苦。因为赖床,曾经几时,早晨一直是我们家庭的战争时刻,吼叫无动于衷,战火连天。
这个问题,是个教育机会,考验着家长的智慧。
刚好搬到新住处。我选择当陪跑者,和女儿一起经受,帮助她克服难关,对我而言,也是成长。
首先,和女儿约定:新环境新改变
接着,我们开始行动,我们订了两个闹钟,我早一个小时。我亲身体会早起的困难在哪里,我发现,闹钟一响,很难做到一跃而起,我们身体需要一个渐渐苏醒的过程,大约需要十分钟左右,而且一跃而起也不利于身体健康。还尝试怎么改变赖床的毛病,寻找效果好的早起方法。发现缓十分钟起,并看半小时书,身体和意识渐渐暖和与清醒起来,这样起床便没那么困难了。于是,我把原因和方法分享给她,并让她自己调整闹铃时间,尝试改变。同时,还让她尝试一段时间,一般三个星期,再一起回顾自己的感觉,分享体会。
就这样,一点一点克服了晨起的痛苦。
也许,在很多家长看来,晨起赖床,只是小事,无足挂齿,不至于如此痛苦,其教育意义也不至于如此着墨。
但是,我认为教育是一点一滴的渗透与影响,如无声细雨悄然滴入孩子的心田,教育机会正是蕴藏一桩桩生活小事行动细节中。他们未必立刻流露出感激之情,却可以领悟到痛苦的内涵和真谛。他们会提醒自己,“既然爸爸妈妈愿意陪着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见得那么可怕,而且也未必是太坏的事。我也应该承担责任,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
这就是孩子自律的起点。
也是家长自律的要求。
在孩子和自我的心灵成长旅程上,陪跑者,永远比指挥者更有影响者,更能助力彼此成长。一起经受,才能唤起孩子内心成长意愿。内驱力才能持久,促进成长。依赖吼叫,是不可能实现彼此的心智成熟。
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派克博士指出,Education(教育)源于拉丁语中的educare,字面意思是“带出来”并且“带领到”,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并不是把某种新的东西强塞入他们的思维,而是把这种东西从他们人生思维中引导出来,让它从潜意识进入意识。
我也始终相信,教育只是术,真正的道在于你对教育的认知。
为人父母,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学会怎么自律,如何爱,思考我们希望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我们要怎么让自己心智成熟,去真正影响我们的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家庭教育中,去躬行,去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