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之力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清晰路径。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身处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既要深刻领会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更要将改革创新的“施工图” 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实景画”,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绣花功夫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一是减负赋能,让基层干部轻装前行。全会提出“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这一部署切中基层治理的痛点。长期以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困境,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文山会海、考核评比等形式主义负担。我们要以“减事项、减牌子、减证明”为突破口,推动权责清单精准落地,让基层从“责任甩锅”的漩涡中解脱出来。明确“清单之外无事项”,避免上级部门随意摊派任务;通过清理规范挂牌乱象,让“花架子”牌子“下岗”,让服务群众的职责归位。同时,要推动资源下沉,通过充实一线力量、加强培训赋能、完善待遇保障,让基层干部既有干劲又有后劲,真正把心思和精力放到抓落实、解难题上。

二是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治理“主心骨”。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必须以党建为引领凝聚治理合力。全会强调 “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这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协同联动、群众广泛参与”的治理格局。一方面,要健全“街道-社区-网格”三级联动体系,把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的最前沿,通过党员 “双报到”、志愿服务等机制,让“群众点单、党员接单”成为常态。另一方面,要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通过完善村规民约、推广“枫桥经验”、弘扬传统文化,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例如,在矛盾调解中,既运用法律手段定分止争,又通过乡贤说理、道德评议等方式春风化雨,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三是担当作为,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基层干部的价值,体现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具体行动中。全会强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要求我们始终把群众的急难愁盼 放在心上。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用家常话与群众拉近距离,用土办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政策宣传中,避免照本宣科,而是通过院坝会、田间地头宣讲等方式,把党的政策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能受益的大白话;在矛盾化解中,既要讲原则、讲政策,也要讲感情、讲方法,让群众感受到温度。同时,要勇于担当、善于作为,面对征地拆迁、“三清三拆三整治”等“硬骨头”,不推诿、不回避,以钉钉子精神推动问题解决,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基层干部使命在肩、责无旁贷。我们要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引擎,在基层治理的广阔天地中砥砺前行,努力交出一份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时代答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