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4/17
第二遍读《十分钟冥想》,并记录读书笔记。
这本书作者是安迪·普迪科姆,主要由一个导言和六个章节构成。
在导言中的第一小节里,安迪介绍了自己的大致经历,为了让心灵从无穷无尽的思索中解脱,他决定跑到亚洲当个僧人,并且为了寻找合适的师父,去了很多国家,找了不止一座寺庙,请教过不少师父,最后他从这些高僧中习得了丰富的心灵训练的知识、技巧和经验。他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师父,而是找到了一群合适的师父。
安迪把这些经验整合起来,融入到了他的生活当中。他在还俗之后,开始教别人冥想。他发现,人们对冥想的期待往往很直接。冥想能不能在我一天工作之后帮我释放内心的压力,让我在晚上睡个好觉。或者它能不能让我焦虑的内心保持平静,清空心中让我感到疲惫的大量想法,控制自己的欲望等等。这是人们进入冥想活动的常见理由。
冥想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上面的需求,有时效果还很好,但是我们要搞清楚冥想发挥作用的过程和原理,搞清楚冥想真正的作用是什么,以及我们需要对这些认识保持什么样的态度。我们会在后面对这些问题进行阐释。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冥想,我们解答一些问题:
冥想是什么?
为什么要冥想?
如何进行冥想?
2020/4/18
什么是冥想以及我们对冥想的误解
我们对冥想的常见印象是一个人盘腿坐直,闭着眼睛,打出一个特定的手势,坐好几个小时。嗯,这是我们从电视和网络上看到的那些修行者的印象,或者来自瑜伽动作。我们有一个词来描述这种练习方式:打坐。
但事实上,我们可以坐在凳子上进行冥想。可以说现代冥想体系来源于宗教,但现在逐渐摆脱了宗教意味。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皈依某个教派,然后才能体验冥想的好处。我们只要掌握了冥想的技法,随时都可以。
从外表上难以看出一个人的冥想状态,这是属于心灵的游戏。看上去平静入水的面容下面,想法、画面和情绪却在不断涌现。如果是令人开心的想法还好,可是我们常常会想起白天做过的令人尴尬的事情,突然产生了可怕的想法,愤怒或者沮丧的情绪,这些负面想法让我们感觉很差。
但是仅仅只是产生这些负面情绪,对我们的影响其实并不大。真正对我们影响巨大的是,我们如何对待它们。我们对待它们的方式,可能影响我们的工作状态,睡眠质量,甚至是身体健康。
我们最常见的对待方式是跟随。当一个想法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后,我们就会顺着一直想,一直想,到头来发现原来是不切实际的东西,浪费时间。大脑会产生无数个这种类似的想法,这些想法绝大多数是没有价值的,只有极少数有价值。不要被动的跟随这些想法,如果真的认为这个想法值得思考,那就认认真真的思考。
哪些想法没有价值呢,我们只要稍加留心就能发现很多。比如,如果我穿越回古代的话,会变成什么样呢?
第二种方式是抗拒。抗拒就是说不。可是我们没办法直接对这些想法说不。我们会制造一个“不要出现”的想法来企图控制另一个想法,类似于我们用暴力来控制暴力。不过人们发现,越是想要控制着让它们不要出现,它们就越是顽固的占据着我们的大脑。
人都希望能掌控自己,我们会有一种本能的掌控欲望,我认为这种控制欲源自生命对安全的本能渴望。而本能难以抗拒,所以这是难以摆脱的,唯有承认接受其存在。
第三种方式是无视。
跟随想法会让人痛苦,抗拒想法会让人更加痛苦,那么有人或许会想,只要我不给自己留时间去瞎想,那么它们不就不会出现了吗?
听上去蛮有道理,但是,事实不是这样。这些想法大多是来自潜意识,而不是我们主动想出来的。当我们的大脑在忙于工作时,这些想法是在潜意识层面流动,只是因为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工作上,所以才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当我们空闲下来,把注意力的灯光打到它们身上,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的存在。所以,我们忙了一天工作,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只剩下了自己和自己的想法,不得不坦诚相见。逃是逃不掉的。
有些想法是我们有意识地主动思考的结果,而有些想法不是,它们是潜意识里自动生成,而且它们占大多数。
我们试一试就知道了。我们可以现在闭上眼睛,不主动思考任何事情,数自己的呼吸,过不了一会儿,脑中就浮现了其他的想法。这个过程可不是主动思考的结果。
既不能被动跟随,也难以抗拒和无视,那么就顺其自然吧。不要对这些出现在大脑里的东西进行干预,只是进行观察,然后让它离开。这就是在冥想时要做的关键的工作。
冥想并不神秘,冥想就是这样一种活动,练习我们对身体、情绪和想法的觉察,仅此而已。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觉得有时体验很美好,也有时感觉并不好。但实际上,冥想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有专心与不专心,内心澄澈与不澄澈之分。我们是自己的史官,尽力避免带入个人主观评价。
也就是说,没有好的冥想,也没有坏的冥想,只有我们是否在冥想,要么在冥想,要么不在。冥想带来的是内心的澄澈和平静,而不是美好的感觉。感觉美好是价值观带来的。
值得强调的是,冥想不是思考。这句话表达了几个含义。一是,如果你在冥想时意识到自己陷入了对某个想法的深入思考当中,我们要把注意力收回来用来观察想法。二是,冥想不能替代思考。思考有思考的价值,当你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请认真的思考,而不是坐下来进行冥想。要注意,冥想并没有否定主动思考的价值。
上面说得是我们冥想到底是干什么的,对冥想的一些简单的认知。下面我们介绍作者认为我们在练习冥想时需要什么样的态度和过程。
冥想既是一项技能,又是一种体验。你只有去践行冥想,才能充分体会它的价值。这种性质和阅读是相似的,阅读既是种能力,也是种体验,只有去阅读,才能充分体会它的价值。好吧,我们可以代入很多其他的概念,基本都能成立。一言以蔽之,当我们强调一件事的过程时,它是种体验,当我们强调一件事的效果或结果时,它就是种能力。本质上,它指出一个事实,如果我们要学习冥想,就需要在体验中学。
健身是对身体的练习,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强壮。冥想是一种对心灵的练习,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强健。健身有一些原则和技巧,冥想当然也有其技法。
冥想并不等于每天静坐一段时间。就像我们听说的打坐,并不是摆出坐姿的难度越高,水平就越高。静坐确实是心灵训练中最常见的一个关键元素,但这并不是冥想的全部内容。我们还需要知道在静坐时,需要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学习一些应对措施,也就是掌握一些冥想的技法,好让我们在这段静坐的时间里确实是在冥想,而不是思考。
冥想练习是更为广大的心灵训练系统的一部分。
书中描述了心灵训练的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理解如何接触冥想技法”,第二个要素是“练习冥想”,第三个要素是“在对冥想技法有一定程度的熟悉之后,如何将心灵的这种特性整合融入日常生活”。与其说是三个要素,不如说是三个步骤或阶段。
作者认为想要冥想真正起作用,这三个要素必须同时存在,只把其中一个做好是不够的。我理解这三个要素第一个是对冥想的认知体验和初步理解,第二个是实践巩固,第三个是应用到生活中。
后面,我会按照书中的顺序讲述学习冥想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