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十二三岁,考上了离家20余里远的县重点初中。
那个年代,哪怕是破旧的自行车都没有。开学时,适逢在生产队开拖拉机的叔叔去县城拉东西,顺便带着我去学校报到的。
按照惯例,每周三下午放学可以回家,一是怕我们太小想家,二是带些干粮上学。第一个周三,我开始没有回家的打算,因为是坐拖拉机来的,不知道近路怎么走,此刻又没有自行车,二十几里的路程,还有很深的庄稼地,还要经过几处坟地,想起来有些害怕。
到了晚自习时间,我发现整个教室只有我一人。想家——就是在那一瞬间顿生的!而且竟是如此的强烈。于是坚定地一步步朝着回家的方向上路了……
天,很快就黑下来了。路上是一片漆黑,我凭借着来时的记忆,循着远处村庄的微弱灯火,深一脚浅一脚地朝着家的方向快步前行……
循着一片灯火,路过了一个村庄,又循着下一个村庄的灯火方向前行,就这样经历了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回家的迫切,让我没有因为疲劳而放慢脚步,也没有因为在漆黑中路过一片片玉米和高粱地而感到害怕,路过坟地时不自觉地加快脚步,循着家的方向的点点灯光一路飞奔起来……
那时候,家就是我要找的那盏灯!
后来,我考入师范,毕业后到了乡村任教,当起了老师。从农村走出来的我深深知道一个老师在农村孩子们眼中的分量,我要担得起这份职责,于是无论是教学还是学校管理,我都从未懈怠过,不断学习,努力工作,希望自己成为孩子们要找的一盏灯,而孩子们的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寻找的一盏灯。
我和孩子们交朋友,当好他们的引路人。由于教师短缺,我是单位的补缺者。初二的孩子不好管,我采用书信交流进行心育;农村不讲究礼仪,我便在思品课上给孩子们讲礼仪知识;初三化学课不能上实验课,我就引导孩子们留心生活里的化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初中物理,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努力让知识成为每个人的力量……
后来,做起了管理工作,奔走了多个学校,一次次从零做起。同时,以魏书生、李镇西、朱永新、孙云晓等名家为榜样,关注他们的博客和文章十几年,不断给自己补充能量。始终不忘记寻找一盏灯,为自己调正前行的方向,也始终做好一盏灯,点亮身边的人,点亮孩子们。
再后来,我调入县城的小学工作,积极创建兴趣社团,开发校本课程,激发孩子们的禀赋,点亮他们的人生。关注孩子们心灵的成长,重视心育。把“身心两健,德艺双馨”做为我追求的育人目标,也是我寻找的一盏灯。
从教三十年,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义无反顾。世界如此大,岁月这么深,在世俗的路上走着,前方有荆棘头上是灰尘,心情也会因为欲望的拖累而杂质满身。有时感觉累了,烦了,感觉乔装不了整个日子,为了追求生命的纯度,于是边走边寻——那生命之灯。让心灵先到达那个灯的地方,接下来,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
已是知天命的年纪,用一杯水的单纯,面对一辈子的复杂。没有什么人能一路单纯到底,但是要记住,别忘了最初的自己。不抱怨身处黑暗,只提灯前行,愿在自己存在的地方,成为一束光,照亮世界的一角。
走了那么远,我们依旧需要寻找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