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武力之所以被民间排在吕布之后,因为其中有几个细节是最能体现出赵云之勇的。
首先赵云是速度型的战将,就是在关键时刻不拖泥带水,就算是百万军中,也是以最快的速度斩将杀敌。你看吧,长坂坡之战,遇到敌将一般都是一两合之内结束战斗,多数敌讲皆一招毙命,不然五十员上将得杀到神马时候。这种打法在三国演义,恐怕只有赵云才有。
不过这样写,一定有人反对,首先,有关羽的“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皆是以速度出名,好像关羽的“温酒斩华雄”已经成了典范。但有几点笔者要质证一下。关羽这几处打法有突然袭击的指数。首先不是被包围之中,他是主动出击,有准备有预料,就是在没打之前已经做了预算,至少是在精神状态身体状态极佳的情况下进行的。斩颜良时:
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
这个先不说,关羽怎么马快,怎么取巧。其实,罗贯中整篇演义都在高度赞扬关羽。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就是关羽光辉的一面。但罗先生却在其他的描写上,有了破绽。比方说,关羽一旦有人围困,一般很难解脱,所以两次被围,一次被迫招降,一次被擒,但这也有情可原,毕竟被围困的程度不一样,包括当时的地理环境。还有作者就是要突出关羽的“义”。可是关公的另一大缺点就是别人放暗箭,包括很明的暗箭,好像就没有能躲过去的,就连一些上不了台盘的武将也能一箭射到关羽。从这一点上是远远不如赵云的,看赵云的躲箭能力,截江夺阿斗一回有赵云精彩的表现,那时吴兵可是乱箭齐发,就在一个小船上,躲是躲不了的,只能用兵器拨打,而船的速度远不如马的,大家想一想,赵云可是河北人,好像曹操手下之人在船上很难站稳,或是就直接晕了,别说打仗了。这就有很大难度的,咦?我就想赵云在跳上船的那一刻,无论是乱箭长枪。怎么都能把赵云打下水,毕竟小船和大船一定有一点距离,中间还有跳的过程,我就怀疑,怎么躲箭?唉,赵云愣是上了船!
从截江一回可以看出,罗贯中在长坂坡描写赵云的时候,是否就打算写一出赵云如何掉进陷坑如何冲出的,还有就是在曹军万箭齐发、千将齐攻的情况下如何杀出 重围救出阿斗。后来是不是自己感觉有点太夸张,写着写着有点不知怎么写了?掉进陷坑里了,但赵云还得往外冲啊!你要说一使劲冲上来了,好像有点夸大劲了,因为还有敌将张邰追赶。所以罗贯中就说是刘禅的原因,刘禅四十二年真主命!红光护体,这不就是神话了吗。
最后一次突围,曹操说了一句要“活赵云,不要放冷箭,”因为他不这样写担心是没人信了。因为过去的什么《隋唐演义》、《说岳全传》啦,所写的掉进陷坑里,也就意味着被擒。万箭齐发,也就意味着死亡。所以写文还要讲究一个文章的推理,不能太过分夸张,过分夸张就失得其反。所以老罗在长坂坡就来了这么两笔。一个推给刘禅,一个推给曹操。
解释一下,为什么说最后一次突围,因为书中有文字曰:
“却说赵云自四更时分,与曹军厮杀,往来冲突,杀至天明……”
在民间赵云长坂坡杀了个七进七出,一般戏曲里也是这样的台词,好像有一个评书版的《三国演义》里也是这样说的,这个评书便有“云吹”的一面,书中多处提到赵云“相貌、武艺、智慧”皆无可挑剔的优秀,其评说皆比原著更完美,更出色。包括赵云与魏方的一些武将打斗,皆有很大的改动。
但书中的往来冲突和七进七出也算相同吧,因为在文学作品里,七与三皆为概数,并非实际数目,但通过这个七进七出也能间接地看出来民间对赵云的喜爱,“是啊,往来冲突,不知多少回了,或许还八次呢。”
但精彩的长坂坡之战已经是很艰难的了,当时曹操虽说要活赵云,但并没说谁伤了赵云,我杀谁?那么多的战将,那么多的兵。以一人之力敌人站着不动你也出不去,何况还要厮杀。
通过赵云截江就可以看出,作者在长坂坡就打算写一写赵云如何冲阵曹操的万箭齐发的,因为那时没有描写出来,所以后来就加在了“赵云截江”之上了。总之,还是想让读者看一看赵云抵挡万箭齐发的本领。在这一方面和在敌人万军之中突围来说,作为五虎将的张飞、黄忠皆有明显的不足。所以书中赞美的“唯有常山赵子龙”却实有依据的。